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11期   作者:陈玲芳
[导读] 学习活动离不开思考,学与思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
        陈玲芳
        江西省吉安市滨江小学  343000
        摘要:学习活动离不开思考,学与思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冲破僵化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给学生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创新性,推动学生展开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数学学习。让学生不再成为数学知识被动的接收者、聆听者,而是成为数学知识主动学习探索的发现者和研究者,让学生在思维的参与下感知数学知识的奇妙与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培养发散思维 策略
引言
        发散性思维经常被教师称为扩散性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以寻求更多种的答案,最终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的一种有效的思维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会知识的迁移,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结合现实条件的转变及时调整解决方案,从而选择更高效的解决策略。教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熟练地使用各种原理和规律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一、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迸发思维火花
        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合作学习打破学生单一孤立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面积》这一课中,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片叶子形状的卡片,教师让学生将叶子卡片涂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并看一看哪位学生涂得又快又好。在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高涨,纷纷将自己的卡片涂好。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比较哪一位组员的叶子最大,并派出代表回答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观察得非常仔细,在一眼不能直接看出叶子大小的情况下,学生讨论比较的方法,有的学生回答道可以将两片叶子重合放在一起比较,有的学生回答道可以运用学具中的小剪刀和方格纸剪出叶片的形状,通过对比方格比较两片叶子的大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思考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联想性,变通性有效提升,在相互补充完善中学生寻找到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与水平。
二、要引导学生利用结论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结论是教材中已经给出的学生可以直接记忆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方程与不等式”等相关知识时,我会先展示出一些方程的等式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表达自己的想法,紧接着把教材中给出的方程的概念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明确判断方程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必须是等式.有了这两个条件,我就可以进行不等式的教学了。不等式,顾名思义就是式子的左边和右边存在着不相等的关系,不相等代表着可能是大于的关系也可能是小于的关系。让学生运用等式的基本概念对不等式进行判断,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应用。

再如,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之后,能够掌握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这个概念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我给学生出示几组数字,如“3,4,5”“6,1,7”,让学生判断这些数字作为边长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其实这一部分知识也是对不等式的理解与掌握的一种强化,学生需要对这一组数字中的三个数字进行大小关系的比较和计算,运用的就是不等式的相关知识。这些已经得出的数学结论,教师只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准确地利用,并且持之以恒地带领学生练习,势必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效果。
三、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题目中相同与不同之间的对比进行学习的有效形式.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为什么会相同?为什么会不同?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等等.例如,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学习中有乘法的三量关系与判断成反比例关系式的比较、除法的三量关系与判断成正比例关系式的比较、除法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比较、归一应用题与平均应用题的比较.学生学习的多数知识之间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教师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联系的总结,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能让学生时刻处在同一个知识系统中。
四、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忽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解决问题时只给学生讲解一种解题方法,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过于狭窄,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广阔性。对此,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从自身做起,鼓励一题多变多解,让学生在有效训练下完善自身的解题思路。例如:某零件加工企业接到一份加工20000个零件的订单,工人每天工作量为2000个,在工作了5天后,要求剩下的任务量在4天之内必须完成,那么接下来工人每天的工作量为多少?在问题解答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工作效率入手,认真审题,并通过画图等方式完成多角度分析与解答,从而实现发散性思考。发散思维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多更高的层次得到锻炼。要想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教师就要善于通过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头脑变得更加灵活。
结束语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各位教师也应该利用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平台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但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更是离不开各位教师在课堂上的渗透。希望教师都能够巧妙地运用教材的内容,并且灵活地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让数学课堂能够处处流淌着思维之美。
参考文献
[1]马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科普童话,2020(17):31.
[2]陈晓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做法[J].新课程,2020(08):173.
[3]王雄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策略[J].新教育,2020(02):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