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燕
安徽省蚌埠师范附属小学
摘要:“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我们始终将教研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要有意识地用科学的方法全面客观地研究问题,在“研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微课;研究;成长
2019年10月我校申请的市级课题《小学高年级数学微课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正式立项。立项后,我们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了有目标指向、有行为针对、有主题关注的学习交流、教学研讨等活动,教师在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中获得了快速成长。
一、提高了教师对微课的认识
课题确立前,我们对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微课知之甚少。为保证课题研究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科学地开展,我们首先进行理论知识地学习。先后学习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了解到教育信息化对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共享优质学习资源的伟大意义。阅读了大量关于“微课”资源教学理论,了解了它对丰富网络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它的实践价值与前景。另外,还看了很多的微课,完善了对微课的基本认识,明确了微课的基本构成。
关于微课的具体内容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微课是以阐释某一个知识点或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标,以短小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基本目的的一种支持多终端的数字化资源。一般包含有以下几项内容:1.一个时长约在5分钟左右,短小的教学视频;2.该内容的教学设计;3.相关课件;4.相应练习;5.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省略其中的几项。
例如,把一道错题先抄写在黑板或草稿本上,然后用手机或平板等工具录制其解题过程,然后再设计1到2题同类练习,录制完成后推送给学生,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微课。
二、提高了教师微课制作的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基本没有人下载或使用过录屏软件。所以课题立项后,我们先发动教师自学,然后请身边先学会的人当老师,开展培训。培训教师会先将录屏软件的下载和使用步骤做成流程图和培训微课发给大家,老师们按照流程图或微课讲解上机操作。到目前为止,大家先后学习了Camtasia Studio 6、EV等软件,以及平板和手机录屏功能的使用。学习过后,老师们积极实践,在微课的实际制作过程中,勤学好问,积极求教,互帮互助,不断改进,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今天的从容地录制、剪辑,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前不久我们龙子湖区信息技术装备科组织的课件、微课制作比赛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积极参加,上交作品45件;在区教研室组织的微课比赛中上交作品13件,每件作品均是老师们高标准的精心创作,虽然暂时还未出结果,但数量之多是全区之最。最值得骄傲的是参与教师,从进校一年的年轻教师到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都有,教师的参与面之广,年龄跨度之大也是全区之最。我校数学教师微课制作能力的整体提升可见一斑。
三、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
要想录制一节高质量微课,除了技术的加持,最核心的还是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准确理解、定位和科学选择。
这是分析与处理微课教学知识点的前提。教师在制作微课之前,必须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除了钻研教材以外,还可以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择出最核心的教学知识点进行课件和微课制作。
例如,《求大正方形中阴影部分面积——转化》这节微课,探究“右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是63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是在五年级下册学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单元后的一个提高练习。老师在设计这节微课前,认真设计了3道前测题,调查了解做错的学生解答时会卡在哪里?哪里虽然会做但是很容易出错?结果发现“运用转化策略求出阴影部分是几个小正方形”,这一步错误最多。所以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就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运用转化策略求出阴影部分是几个小正方形”这一环节。从整体处理上看,用了两大转化策略。转化策略1:化整为零的分割法。转化策略2:阴影部分小正方形个数=小正方形总个数-空白部分小正方形个数。在局部处理上也用了两个转化策略。策略1:平移旋转。策略2:整体减空白。突破重难点方案确定后,再制作课件、微课……
微课设计、制作的过程,就是对备课一遍遍地思考、打磨的过程。课前备课以微课这种有形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让教师的备课更有深度,教师的备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更加快速地提升。
四、提高了教师教学调控的能力
课前微课推送,提高对预习的调控。通过前测,可以精准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微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练习检测自学效果。(这里的前测和练习也可以根据需要合并处理,设计为同一内容。)
课中微课推送,提高对课堂的调控。利用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利用凝练地梳理,呈现完整知识脉络,教师适时指导,引领学生对比自主探究和微课学习的差异,深化认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基于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又极具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这时还需要教师有很好的现场教学调控能力。例如,在实际教学《求大正方形中阴影部分面积——转化》这一课时,原本我们认为已经抓住了重难,学生也确实听懂了,但是部分学生还是一做就错。课堂上发现这一情况后教师及时调整,把后面第一道练习题变成两问(第二道题不变还是一问),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怎样用转化的策略求出阴影部分是几个小正方形”,然后再进行解答。让学生在“教——扶——放”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切实高效的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窘境,不经意间的一招“一问变两问”,轻松化解难题。这种游刃有余的高效调控,不仅得益于教师的教学机智,更是得益于课前制作微课充分备课,对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
课后微课推送,提高对辅导成效的调控。针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和练习数据,精准定位学困生,推送微课和相应练习,让孩子们自主查漏补缺,轻松实现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提高辅导成效。
微课的应用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微课无论放在哪个环节推送,都要以不影响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为前提,用在必须处,不能为了用而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微课研究给教师成长以巨大的推动。让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彰显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虽然课题即将结题,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会停止,我们会继续坚定地行进在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