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性融合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11期   作者:张欣桐
[导读] 进入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机制构建对推进高校教育改革

        张欣桐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2


        
        摘要:进入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机制构建对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现有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分析总结,在理论上,从理念、内容、方法层面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做了界定;在实践上,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着教育认识不够到位、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保障条件有所缺失等问题,应当通过强化理念认同、优化规章制度、提升师资质量和完善保障供给等措施,构建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理性融合;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
        引言
        现今,课程思政逐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弥补高校思政教育不足提供实际帮助。高校应基于现有课程思政教育条件,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在不同学科中的教学影响力,力图通过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运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限制,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政的部分问题,为高校课程思政长效化推进做好充分铺垫。
        1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困境
        课程思政自问世至今,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加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公民主体权利意识的提升,课程思政也整体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但囿于主客观实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现实性问题。
        1.1知行合一不够到位
        受到某些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当前教育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功利化、标签化、机械化、一体化等认识偏颇现象。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思政课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方面的重要育人作用,理论上大家也都普遍认同这一观点,但是面对着“唯分数论”“唯绩效论”“唯就业论”等现实困境和各方压力,很多高校还是选择将教育重点向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和带领学生做项目、搞课题、拿证书方向倾斜,导致思政课因为缺少专业和学科支撑被边缘化和弱化,思政课教师的归属感和存在感普遍降低。课程思政的开展更是流于表面形式。与此同时,很多教师甚至某些主管领导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党团支部书记的工作任务,专业课教师和行政岗教师与此关系不大,这就导致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
        1.2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课程思政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全过程、全方位地推进思政课与各类课程、各项活动同向同行,形成同心圆,打好组合拳。这不仅需要同心同德的内在凝聚力,更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善的培训监督考评机制。当前,国家层面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专门针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比如纲要、方案或意见,尤其是细化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教师队伍、科研申请和奖惩任用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及制度细则仍显薄弱,这就使得课程思政推进难于落地落实。


        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策略
        2.1树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新思维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需要先从教育思维上转变开始,积极做好面向专业教师的教育培训,定期聘请专家团队进行教育培训辅助,提高专业教师对思政课程教学技巧的掌握能力,使专业教师能在思想上改变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切实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进行体系化融合,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的双向推进,进一步把多元化教育发展策略纳入教育培养体系,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特点的掌握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沉淀弥补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不足,使其能在现有教育条件下适应课程思政教育环境。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给予专业教师必要的教育支持,通过信息化教育途径为专业教师提供教育资源,并及时做好对教学方向的调整,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水平,增强课程思政在不同学科中教学应用的有效性。
        2.2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新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布局需要形成良性教育发展循环,使课程思政能在不同专业发挥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高校应以建立多元化教育发展体系为基础,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在不同专业学科中的渗透能力,把课程思政打造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能积极做好思政教育辅导工作,高校方面也要进一步开展系统化教育改革,提高改革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突破教育发展的局限性为中心,建立新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模块,使课程思政教育发展能摆脱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依赖,更好地围绕提高教育性、先进性、前瞻性进行教育规划,从不同角度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教育需求,为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做好铺垫。
        2.3精准规范,健全课程思政育人的考评体系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是对育人体系的变革创新,需要切实加强与改进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政策。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摆上重要议程,针对当前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出问题,在顶层设计、队伍建设、支撑保障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的常态化格局。高校在宏观层面制定政策,明确职责、科学分工、细化任务、科学考核,将课程思政建设明确纳入高校教师教学考核体系中,明确各科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使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在落细落小落实上出台明确的实施细则。高校要通过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规划,推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如设置“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设立专项经费;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典型案例库,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经验交流、观摩、推广,切实提高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能力;相关负责部门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督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督促指导。三是完善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考评体系。从单一的专业维度转向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心理健康、责任担当、综合素养等多维考察;从静态的理论考核向跟踪调查、行为检测、言语观察、实践考察等多层面综合考察;从现实维度向学生未来的道路选择、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国家民族担当等多维度延伸;从单一的督导评教向学生评教、同行互评、自我评价等多层面的评价体系拓展,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立体化且有效的考核评价方法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由于高校对课程思政教育规划决策缺乏科学支持,加之课程思政未能切实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使课程思政难以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对此,高校应积极做好对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提高课程思政的综合教育能力,不断做好面向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工作,使课程思政真正成为高校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高校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新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