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德保高中
摘 要:传统地理教学与复习模式已经难以实现现代地理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在初三这一年,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这时的地理教师需要结合中考的动向打破知识存在的壁垒,以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主观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的学习思想构建一种整体的知识框架,提升中考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考复习;教学策略
前 言:
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期间,教师要想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知识壁垒有效打破,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辅助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初中地理学科中所蕴含的知识框架,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知识丰富程度,以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分析地理学习的过程和要求,以此来促进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升中考复习的质量。
(一)以“本”串“学”、扎实知识基础
地理教材是经过大量学者和专家的筛检,选择出适合初中生学习的知识所编制的重要知识体系,因此熟悉地理教材是中考地理学科成功的重点[1]。在具体复习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对地理教材的全面复习,将其中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建立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联系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知识框架,以基础的扎实练习来提升中考地理的自信心。
如在复习“陆地和海洋”知识期间,教师首先就需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知识的大框架,其中包含海陆变迁和地球面貌两大部分知识;随后引导学生回忆这两大知识点中的小知识点,如在地球面貌知识内容中,学生可以根据海陆的比例和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主来进行复习和描述;而在海陆变迁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其变迁的原因、地图带给自己的启示以及板块运动的特点等三个知识点,在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描述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找到其中的细节,如板块运动的描述中,学生可以对其基本的观点分析与复述,找到地震、山脉形成的原因以及两大火山地带等知识内容。最后以拓展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知深度,以多种知识的连接来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在掌握基础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复习效果。
(二)以“境”串“学”、综合知识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情景教学”这一词汇在现代教学中十分常见,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能够以情景的引入和教学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参与性[2]。
初中地理学科在教学中也可应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来实现,特别是面对着中考复习,更加需要以情景来导入辅助学生拓展自己的发散思维,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地理问题综合解决的能力,在中考中得心应手的解答各种问题。
如在复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中,教师可以以小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如:小丽的家乡是风景十分优美的江南水乡,本身林地资源十分丰富,并且雨水较为充沛。为了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小丽家乡引进了造纸工业,但是由于工业的不合理发展,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也使当地的水质变差、空气变脏,水土流失的问题十分严重,轻您为小丽的家乡发展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方案?
随后结合上述情景的引导来使学生对立面的地理知识进行充分挖掘,并以发展方案的设计来树立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意识。最后由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设计当地发展方案的同时,积极调动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这样既能够有效复习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基础问题和综合性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以“题”串“学”、知识查漏补缺
教师要想真实的了解学生学习和复习的效果,“实战”是最为真实有效的方式,不可依靠纸上谈兵来检验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3]。因此在中考地理复习期间,需要教师将“题”串入到学习中,利用一些具有代表性价值的真题或者是创新题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这样在学生练习真题期间可以发现一些具体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查缺补漏,全面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还是在复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中,教师可以将历年中考题目或者是模拟题目进行搜集,然后以实践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训练,随后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反馈中来进行针对性的组织训练。如读“亚洲1月和7月的季风图”一题,在分析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夏季风和冬季风的特点不熟悉,随后可专门围绕这一特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弥补学生学习期间的弱项。并且结合这种真题引导和复习的措施,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结合针对性措施来对知识进行全面解析,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地理知识体系。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中考地理复习中,教师需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两大方面的教学工作,只有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解决地理综合问题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在中考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刘敬华.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版),2019,000(001):223.
[2] 李春风.新中考背景下初中地理复习课的优化改进[J].小品文选刊:下,2020,000(003):P.1-1.
[3] 陈梅芳.结合微课进行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No.412(1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