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审美实现浅析文化类节目的叙事特点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曹嘉琳
[导读] 本文从受众审美心理过程中最活跃的审美实现阶段为落脚点,

        曹嘉琳
        四川成都 成都体育学院 610041

        摘要:。本文从受众审美心理过程中最活跃的审美实现阶段为落脚点,分析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的叙事特点。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的叙事特点如下:叙事主体与国宝故事相互关联、语言考究贯通古今、节目传递背景知识信息、娱乐性与权威性互补、国宝故事与现实相连。分析受众的审美心理有助于文化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节目形态,提升受众的审美水平。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审美心理;叙事;《国家宝藏》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从未止步,2017年年末,在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国家宝藏》,正如节目口号“让国宝活起来”那样,整个节目围绕“国宝与人”挖掘国宝背后的故事。为最大程度的吸引受众,传递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国家宝藏》采用全新的故事化叙事方式,讲述九大博物馆共27件国宝的故事,将文物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受众审美。
        审美心理主要产生于艺术客体和审美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将受众这一审美主体与国宝这一艺术客体相互连接,《国家宝藏》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文物的前世今生传递给受众,以“明星+素人+博物馆”为主体,辅助各个博物馆馆长和001号讲解员的关键点拨与引导,通过新的途径讲述国宝的故事,满足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
一、 叙事特点
(一)叙事主体与国宝故事相互关联
        叙事主体就是故事的讲述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叙事行为的组织者。[2]作为国宝守护人的明星,他们承担着多重的叙事身份,既是舞台剧中故事的扮演者,同时也是讲述国宝故事的讲述者。多重的叙事身份使国宝守护人人选的选择更加慎重,国宝守护人与国宝有一定的关联度,大多因为家乡的缘故或是曾经扮演过与国宝相关的角色形象,这样的叙事主体能够快速唤起受众原有的审美经验,增强亲切感和接受度。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第四期的节目中,马苏讲述了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故事,同时她作为“前世传奇”舞台剧中杨贵妃的扮演者,其古装扮相深入人心,并且有饰演杨贵妃这个角色的经历。因此,通过明星和角色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受众在自身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审美活动。
(二)语言考究贯通古今
        文化类节目中的语言是整个节目拍摄制作的参照物,在共同的语言规则下,制作者通过语言传播信息给受众。有关“语言”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在电视中使用的作为交流媒介的传统概念上的语言;另一种是在利用影像和声音结合的声画系统进行表意时所采取的叙述方式[3]。节目制作过程极其考验节目创作者的语言功底,在满足受众审美实现的同时,确定语言的通俗性和华美性,将两者相结合传递给受众基于自身审美经验可以理解的故事内容,营造符合现代审美的历史体验感。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二期的节目中,王刚讲述了曾侯乙编钟的故事。其台词“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人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4]直观的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华通过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受众,既通俗易懂又华美考究。
(三) 节目传递背景知识信息
        节目的视听体验使受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接受传播者所期望传递的内容。为了讲清楚国宝的故事,《国家宝藏》运用现代科技系统渲染故事背景、所处环境、国宝的制作工艺等等,扫清了一部分时空的障碍。

其次,节目中的001号讲解员、明星、素人、以及各位馆长讲述的知识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包括历史、天文、地理等。最后,通过适时的字幕解释了节目中出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言或文字内容。节目关于内容的三方面处理,推动节目进程,满足受众的审美理解,促进整个审美过程的运行。
        在《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七期的节目中,介绍了国宝铜奔马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甘肃张掖,节目中出现解释张掖的字幕条,给受众在保证故事流畅度的同时解释了台词中出现的需要注释的内容。加深受众的审美理解过程,促进审美实现。
(四) 娱乐性与权威性互补
        《国家宝藏》作为一档综艺节目,需要权衡传递文化内容和娱乐性之间的关系。在“娱乐至死”的当下,保证节目初衷的同时兼具娱乐性特点不是一件易事。娱乐性高于其他时,就会“虚有其表”;严肃性高于其他时,就会“生硬难懂”。因此,为了平衡两者的比重,节目选择了纪录片、舞台剧、现场访谈的形式,用各大博物馆馆长的权威解读和关键点拨保证节目的内容权威性,用明星的表演和具有年轻气息的叙事方式保证节目的娱乐性。更多的年轻观众被节目吸引,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受众通过节目多样化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审美期待,通过叙事内容加深审美体验。在《国家宝藏》第二季第四期的节目中,讲述了国宝制盐画像砖的故事,“前世传奇”的故事根据史实进行适当的改编,将诸葛亮的人物展现的更贴近现实生活富有人情味,台词、动作更具有娱乐性。九大馆长的权威坐镇,又使叙事内容更具有专业性,做到了娱乐性与权威性互补。
(五)国宝故事与现实相连
        为了提升受众的审美体验,节目设置了“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两个相互链接相互补充的板块。两个板块共同讲述一个国宝,诠释一类人的生活状态,把时间久远的过去与转瞬即逝的当下贯通在一起。每一板块的叙事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可以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把人物及故事串联在一起。从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到明星国宝守护人再到素人讲述者,串联了文物故事和素人故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条理清晰。受众不会因为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就产生不清晰的审美感受,而是思维紧跟叙事过程,走进国宝故事本身。
        在《国家宝藏》第二季第四期的节目中介绍了国宝后蜀残石经的故事,现在的石室中学前身就是距今2161年的蜀郡太守文翁所创立,后蜀残石经作为当时的教材一直流传至今。这样的故事拉通了古今的距离,将前世今生串联在一起。
二 结论
        在各类节目日益发展的今天,从受众的审美需求出发,分析受众的审美心理过程有助于制作出符合受众喜好的文化类节目。立足于受众审美过程中最能表现审美心理特征的审美实现阶段,分析文化类节目的叙事特点,探究《国家宝藏》受到高度评价的原因,能够把握受众对文化类节目的新期待。
        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的叙事特点如下:叙事主体与国宝故事相互关联、语言考究贯通古今、节目传递背景知识信息、娱乐性与权威性互补、国宝故事与现实相连。
        随着年轻一代的爱国热情逐渐上升,如何满足受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以更优质的节目形式传递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通过节目获得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呈现更符合正向价值观的新时代审美体验,是文化类节目在制作中仍需深刻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夏建程,刘红.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审美心理过程分析——以《经典咏流传》为例[J].汉字文化,2018(13):31-32.
[2]宋佳玲.影视叙事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77
[3]袁洁玲.满足与失落——试论电视作为审美媒介的双重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4.
[4]资料来源:《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二期

作者简介:曹嘉琳,1998-,汉族,陕西人,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与传播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