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日本文学翻译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包珍青
[导读] 鲁迅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翻译家。他翻译不关心作品本身的优劣,
        包珍青
        内蒙古大学
        摘要:鲁迅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翻译家。他翻译不关心作品本身的优劣,而以能否启蒙国人为重要目标,始终秉持着关心人民生活,启蒙人民思想的翻译目的。针对翻译不规范、不尊重原作等情况,直译诸多日本文学作品和评论。他的日本文学翻译,无论是翻译成就,还是翻译观念。在翻译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显著的成就使他无愧为翻译界的伟大先驱。
关键字:鲁迅、日文翻译、直译
        鲁迅,浙江绍兴人,是近现代文坛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除了这一系列显赫的光环之外,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与理论家。他一生中翻译介绍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日本文学作品甚多。这些译作向当时的中国文坛输入了许多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理念,他的翻译极具特色,且影响深远。他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和提出的翻译理论,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借鉴材料。
        一、鲁迅的翻译作品
        自1902年至1909年的七年留学生涯使鲁迅的日语达到了精通的水平。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因学校要求,又曾学习德语。按今日标准而言,鲁迅的第一外语是日语,他的外文储备中也以日语为上佳。精通日语的绝佳条件为鲁迅的翻译事业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也为他转译欧洲文学创造了条件。
        (一)转译外国文学
        明治维新后,西方思想文化和文学著作大量被翻译为日语。这些译作为中国革命者和留学生接触新思潮创造了条件。而转译欧洲文学作品则成了当时在日华人翻译的首要目标。
        鲁迅早期的翻译目标主要是将日译欧洲文学作品转译为中文。如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哀尘》、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除转译出版欧洲文学作品外,当时的日本也大量出版了欧洲文学相关的介绍。阅读这些欧洲文学出版物,极大的拓展了鲁迅的阅读视野,为日后进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亦构成了鲁迅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如编译小说《斯巴达之魂》,便是改编自古希腊温泉关之战。论文《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是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作。上述文章的创作素材大多来自这些日译作品中。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合译作品《域外小说集》出版,其中多数作品也是从日译再转译后创作而成。
        尽管鲁迅转译自日语的欧洲文学作品,不算得严格意义上的日本翻译文学,但日语这一重要的翻译手段,对于鲁迅的文学审美、译本的翻译原则和文本特征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经鲁迅之手翻译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光彩,每部都是经典。
        (二)直译日本文学
         1912年,蔡元培邀鲁迅入职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鲁迅应邀入职,负责向社会推行美育和儿童教育。这一时期,鲁迅翻译、发表了多份与职守相关的论著。日本产经营学大家上野阳一的《社会趣味与教育》、《艺术玩赏之教育》、《儿童之好奇心》。著名教育家高岛平三郎所著《儿童观念界之研究》。这些译作是近代较早翻译的关于教育的外文著作,对近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开展也大有借鉴意义。
        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开始着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1919年,鲁迅把武者小路笃实所著名作《一个青年的梦》的四幕剧译成中文。1923年,鲁迅兄弟(与周作人)合译日本文学作品30篇,命名为《现代日本小说集》由商务印书馆承印出版。鲁迅承担了其中对夏目漱石《挂幅》、《克莱喀先生》、森鸥外《游戏》、《沉默之塔》,有岛武郎之作《与幼小者》、《阿末的死》,江口涣《峡谷的夜》,菊池宽《三浦右卫门的最后》、《复仇的话》,芥川龙之介《鼻子》、《罗生门》等10篇短篇小说的翻译工作。
        1924年,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次年又译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1928年,鹤见佑辅散文集《思想?山水?人物》被鲁迅翻译为中文。1929年,北新书局出版发行文艺论文集《壁下译丛》。收录了10名日本文学家的25篇论著,其中除开培尔为日籍斯拉夫人外,皆为日本人。同年片上伸所撰《现代新兴文学诸问题》被鲁迅翻译出版。在他去世前,有岛武郎小说《叛逆者》仍在翻译当中。
        鲍国华认为鲁迅的翻译生涯大致可分为两个段,第一阶段1913至1927年,第二阶段1927至1936年。[1]其中有文学作品,也囊括理论著作。涉及的国家和语种甚多。据王友贵先生统计,鲁迅所译日本文学,共计65种。约占鲁迅所译总字数的28.3%,计约68,8万字。[2]
        鲁迅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多以短篇小说为主,针对当时文坛以创作为主、轻视翻译的风气。在《现今的新文学概观》一文中认为:“翻译并不比随便的创作容易,然而于新文学的发展却更有功,于大家更有益。”[3]鲁迅认为多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对中国文学输入新元素,是促进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作
        在从事日本文学作品汉译工作的同时他还特别留心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与相关作品的发表。因此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了大量介绍工作。1924年、1925年,鲁迅陆续翻译厨川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两部作品后,又连续翻译、出版了厨川的《文艺思潮论》、《文学十讲》、《走向十字街头》、《欧美文学评论》等多部文学评论文。除了厨川白村的作品之外,还翻译了多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的文学评论。例如有岛武郎的《生活与文学》、平林初之辅《文学之社会学研究》、《文学及艺术之技术的革新》。
        在对资本主义文艺理论进行翻译时,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严谨对待和批评。他认为“历史唯物论可以说明不少难解的、暖昧的问题,用它来批评文艺是非常爽快而直接的。”因鲁迅特别注重引进和翻译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所以翻译了多部相关论著。

例如昇曙梦所撰《俄国现代思潮及文学》、片上伸《现代新兴文学的问题》、小林多喜二《新现实主义与形式》、藏原惟人所著《通往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道路》。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翻译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三、鲁迅的翻译观
        由于鲁迅并未撰写过一篇或一部关于翻译理论方面的专门著作,今人研究鲁迅的翻译文学时只得利用其在其诸多译著的序跋中谈及的对翻译的见解。在漫长的翻译实践中,鲁迅摸索出了一套独特且得心应手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
        (一)翻译的目的是启蒙
        启蒙是鲁迅翻译日本文学作品的目的。鲁迅留学日本长达七年,因此深受日本文学影响。所以鲁迅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时,自然会从自己熟悉的日本文学中寻找出路。从历史而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无论是近代以来的遭遇还是从经济基础、文化氛围而言,都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日本的崛起引起了留日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试图通过学习日本启蒙自身,再借助翻译手段启国人之蒙昧,这一大趋势自然也包括鲁迅的翻译活动。
        受大背景影响,鲁迅在选择译本时并不专门挑选大家名著,而是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作为翻译的出发点。并不着重考虑其功利性,即出版之后是否盈利。对翻译目标的文学质量也不过分在意。鲁迅的选择焦点往往与社会现状进行对接,考虑的是该作品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是否会有所启迪。即转引他国文学作品中与中国实际相似者,借以启迪国人蒙昧之思想。鲁迅欲借他山之石攻玉,这也是鲁迅弃医转文的初衷。例如武者小路笃实的四幕剧《一个青年的梦》,在日本国内并无多大的文学地位。鲁迅却看重其现实意义而对其进行翻译,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小说原作对中国人民的启蒙事业的重要价值。
        (二)从“意译”转“直译”
        当时的中国翻译界在翻译外文作品时,为迎合本国人民的阅读习惯,会对原文进行擅自删削,甚至添加不必要的情节,使原作面目全非,失其原貌。
        鲁迅早期译作曾深受传统翻译思想的影响。在转译凡尔纳《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时,文体采用了当时通行的文言体,篇幅上采取传统的章回小说体,还夹杂了许多自创的古体诗词。对原作进行了自由发挥的再创作,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偏离了原作。不得不说这是旧时中国翻译界的通病与人才稀缺的无奈。
        鲁迅的翻译风格发生改变是在翻译《域外小说集》时,除选材之外,译法也由以往惯用的意译改为直译。因《域外小说集》新式的体例与言辞,未能适应当时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而遭到了失败。这种翻译方式在当时的中国翻译界尚属罕见,并无几人能习惯这样的表述方式。引起了翻译界的关注,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不断有理论家曾对此提出质疑,甚至否定鲁迅的翻译成就。[4]
        鲁迅的翻译观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准则不同。他极重“信”、“达”,却不怎么提及“雅”。他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5]在“两面”不能兼顾时,也绝不为迎合本国读者习惯而违背原作精神。
        早期的鲁迅与时人一样,深受中体西思想的用影响。主张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为中心,以本土思维方式展现外来文学作品的思想。这一现象被称为“归化”。但自《域外小说集》出版起,他转而追求“异域化”即极力保持原文原貌,忠于原著。在新文化运时期,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倡直译,翻译时尽量保持原文原味,绝不为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对原作进行任何随意的删削修改。鲁迅提倡的直译法,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对翻译界为迎合本国读者需求而擅自改变原作的行为进行的反抗。
(三)主张“再译”
        上文提及鲁迅在翻译欧洲文学作品时,多采用日文译本进行转译。所以清楚自身以及翻译界在翻译水平上的不足之处,所以特别倡导对已有作品的再翻译。这也能从一个方面体现鲁迅作不拘一格的广阔胸怀。在当时精通外语并专门从事外语翻译的人才极其稀缺,转译不过是在直译条件不成熟时采取的临时措施。有些译作质量不佳,要允许有新的译本出现,取代前人旧作。有的译本前人采用文言翻译,适应了某一阶段的阅读需求。但白话文运动之后,这种情况就不合时宜了。就需要后学用白话再译,也是时代的的需求。前人从他文转译的,后学可以从原文进行直译。翻译界要允许各种译本的共同存在,这样才能百花齐放,万马齐喑。翻译没有绝对的成功和完美,再译可提高译本的高质量和翻译者的水平,推动翻译事业的不断进步。
        四:结语
        鲁迅先生对近现代文坛的影响力与贡献是巨大的。单就翻译文学而言,他在翻译日本文学时,始终秉持着对话社会现状,关心人民生活,启蒙人民思想的翻译目的。针对当时翻译界重转译,略日本文学。翻译不规范、对原作不尊重等情况。他直译、转译翻译了诸多日本文学作品和评论。这些成就奠定了鲁迅先生在翻译界的崇高地位。他的日本文学翻译,无论是翻译成就,还是翻译观念。在翻译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显著的成就使他无愧为翻译界的伟大先驱。
参考文献
[1][4] 鲍国华:《鲁迅翻译日本文学之总成绩》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 年,第2期,第22、25页
[2]王友贵:《翻译家鲁迅》,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3]鲁迅:三闲集[M] 鲁迅全集:第 4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40页。
[5]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至三)》,《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65页。
姓名:包珍青,出生年月:1996年1月18,性别:女,民族:蒙古族,
籍贯: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
单位:内蒙古大学,职位:学生,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及专业:日语翻译,日语笔译。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通讯地址: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新建大街恒大城
电话:181482722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