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直观具象化,促进深度学习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闲德才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比以往的教材

        闲德才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麻一佑启学校  529000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比以往的教材,我们发现,有部分的知识已经作出了新调整。原属于高年级学段的部分知识内容都有往“下”(中低年级)改编的趋势。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原本乏味的数学概念、算理算法等内容就变得更加抽象难懂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讲得抽象,部分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因此,本文将利用四种方法对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易理解。不仅能让学生直观认知概念,还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  直观;具象;深度学习
一、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比以往的教材,我们发现,有部分的知识已经作出了新调整,如在六年级的数学广角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改编到四年级下册;在初中阶段的负数、正反比例函数等改编到小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纵观各学段的人教版的教材,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原属于高年级学段的部分知识内容都有往“下”(中低年级)改编的趋势。因此,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易理解。不仅能让学生直观认知概念,还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二、什么是具象化
        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事物之间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等,而将个别的、非本质的方面、属性与关系舍弃,这种思维过程,称为抽象。具象就是把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具体,简单地说,就是把看不见的思考过程、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公式定律等等知识变得让人看得见、容易理解的过程。
三、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巧设故事情境,促进理解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中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发现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计算法则定律会混淆使用时,我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计算公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公式定律。
        如:在使用减法的性质a-b-c=a-(b+c)以及乘法分配律ab+ac=a(b+c)时,学生不能理解加减括号的符号变化,于是用故事引导学生理解。
        师:妈妈给你10元,你先用2元买了铅笔,又用3元买了作业本。问现在你还剩多少元?
        生:10-2-3=5(元)。
        这样的故事情境贴近自己生活,学生本人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很快就能列出算式10-2-3=5(元),紧接着再问。
        师:买铅笔和作业一共用了多少元?还剩多少元?能列出其他算式吗?
        生:10-(2+3)=5(元)。
        此时,通过计算买铅笔和作业一共用了多少元?学生很容易想到10-(2+3)=5(元),然后通过对比,就可以得到10-2-3=10-(2+3),只要学生想到买笔的故事,自然就能想到减法性质 “变号”的特点。同理,乘法分配律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根据生活情境,讲述公式定律的故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这也是常常所说的“接地气”,反而更让学生接受,只要学生理解了,才能有深度思考的动力和能力。
(二)利用数形结合,搭建学习桥梁
        在小学数学中,利用数形结合,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具象手段。对于
一些思维能力较薄弱的学生,很难要求他们能跟上老师讲评较难知识点的过程。还没理解上句,老师已经讲完了下句。通过小调查发现,约65%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述新概念、算理和解决问题这两类知识的过程是最难理解的。别说深入思考问题,就连最基础的概念都没弄明白。这时,利用数形结合,能让学生“看见”老师在想什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有在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才能引发学生的参与以及更深的思考。
        如:[案例1]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中,加入动态图形,体现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算理。
            

        通过画出线段图,讲述是“谁”的几倍,就把“谁”看作1份,所以军棋1份,象棋就有4份,1份是8元,4份则是4个8元,所以列式4×8。学生易懂,老师也能便于表达。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发深度思考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教学技术信息化领域被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不断发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很多实验操作过于繁琐或者难以实施的时候,借助信息化软件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如:利用SEEWO白板的内嵌的动画操作功能,可以很好的展示正方体的展开图形,取代了以往只能显示立体图形和已经展开好的平面展开图。如果要制作正方体实物来讲课,还要大量的制作时间。

                           
        虽然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实验,但课后或者复习阶段可以通过微课将实验过程呈现出来。在学生需要时能够提供途径,很好的提高学生积极性。在观看微课时又可以精准回顾实验过程,有任何疑问也都可以暂停记录或者讨论。学生只要能够从内心出发研究讨论,这是深度学习的开始。
(四)绘制思维导图,助力深度学习
        皮亚杰曾经说过,随着学生的知识量增多,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认清知识之间的关联,主动构建认知图式。人教版的教材的编写是螺旋式结构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差异,而数学教材知识是“螺旋式”上升结构,一个模块的知识会被合理分散编排到各个年级的教材,当学习到一定阶段时,老师让学生尝试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分散且抽象的知识单元整合,各单元之间的知识形成关联,相交于节点,在每个节点之间加入关键重点知识,这样的过程中,不同的思维导图可以给学生的抽象思维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将繁多杂乱的知识构建网络,搭建框架,形成结构化思维,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如: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四、六单元的知识整合。让学生也跟着发挥想象力去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

        当学习六年级分数的乘除法计算,百分数的认识之后,就能将思维导图扩展延伸出去,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这是能够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才能使深度学习走得更深。
四、结语
        直观具象化的教学将原本抽象的公式定律、抽象的思考过程、抽象的思
维利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优化了学习遇到的问题,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构建知识网络并运用知识,推动学生主动地深入思考,从而真正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忠波.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10.
作者:闲德才,性别:男,出生年月日:1990.07.24
籍贯(省市):广东阳春,民族:汉族,学历学位: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现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