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唐璟瑜
[导读] 高校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间,具有密切联系
        唐璟瑜
        安康学院 陕西省安康市 725000
        摘要:高校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间,具有密切联系。本文就以高校思政工作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实践,希望能为高校顺利展开思政工作带来有益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工作
        引言:如今,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今社会及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愈加严格,令大学生倍感压力,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重大阻碍。高校思政工作不仅要发扬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优势,还要关注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程度。为此,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于高校思政工作中,可谓是势在必行。
一、高校思政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思政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
        在高等院校学习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在这一时期也极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于高校学生而言,从繁忙的高中生活中走出来,刚进入大学生活,既要面对角色转换带来的困扰,又要重新树立人际关系,以及适应高强度的学习氛围。另外,当代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及职业规划负担。这些问题的存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其心理健康程度。如果处理不慎,则会滋生诸多负面情绪。所以,就需要针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加以辅导与解决,这样才能促使广大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为日后有序推进思政工作提供前提保障。
2.思政工作可进一步升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广大学生消除心理疑虑,促使其逐步提升心理适应力,进而为日后有效展开思政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高校实施思政教育时,更注重强调学生政治观念、公民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加大力度进行思政教育,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又可进一步强化其责任精神。由此一来,便可发现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实,可进一步升华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优化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等。
3.思政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互补关系
        尽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同一学科内容,但二者均以高校学生为教育对象,旨在与助力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等。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间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以及互补的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紧紧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多元手段梳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以此达到优良的教育效果,这对高校思政工作极具借鉴意义。
二、高校思政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化突出
        长时间以来,高校思政工作都极其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内容。在具体授课时,更注重讲授道德规范,并未将道德规范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加以联系。同时,更注重培育学生思想认知能力,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道德行为的具体规范。应用“填鸭”方式进行教学,忽视学生实际,并未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时机,这也就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思政理论内容,但是实际道德水准依旧低下。由此可见,高校思政工作过于形式化,理论性倾向极其明显,严重阻碍了思政工作真实效用的发挥。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时效性
        现阶段,我国诸多高校在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普遍将教育重点放在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致力于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然而,对于其他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关注度并不高。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极其固化,缺少创新性,便不利于迅速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难以提升其心理健康品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实践
1.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情感要素,优化思政工作环境
        在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亲密交流及互动,便可切实展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通过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相关教学人员及时挖掘学生具体情况。通过积极的情感方式,帮助学生转变心态。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自身角色,从“填鸭式”传输知识的角色,变为大学生的朋友、知己,通过平等的对话以及友善的沟通,梳理学生心理问题。同时,还要适当地添加思政教育内容,将情感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便可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进而为所有大学生提供坚定的情感支持。
2.应用心理学规律,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单调的思政教育方式,无法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活动动态,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长此以往甚至还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为高校思政工作的落实增添诸多负面影响。然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时,更侧重关注心理学规律,需要相关人员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采取个性化措施解决其心理问题。在具体应用思政教育时,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手段,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全面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通过结合社会热点以及心理学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加强引导其深入学习思政内容以及建设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准。
3.了解学生心理认知特点,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不得不承认,在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中,缺少对学生心理认知程度的关注,也并未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展开分层化的高校思政教学。因学生年龄、性别等存在差异,也就会致使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果不能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区别性教学,则难以收获预期中的思政教学效果。另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是一个漫长过程,只有全面把握学生的认知基本规律,才能保障思政工作有序落实。为此,教师要灵活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这样才能提升思政教育效率,促使思政教学工作稳步进行。
4.发挥二者优势,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队伍
        高校思政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间具有相同点,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在具体教学时,如果能将二者的优势策略及经验有机融合,便可切实增强教学成效。具体来说。思政工作教师应积极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倾听悦纳、尊重平等等理念,不断优化自身教学态度与方式,全面展现学生主体性,深入关注学生基本情况与诉求,多与学生平等沟通,以便能引起学生共鸣,令其主动参与思政学习活动。除此之外,由于高校思政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合属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包含着各班级辅导员以及各思想政治教师,而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也包含着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以及思想政治教师。但是,有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难以保障收获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这也就意味着,需要高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及思政教育队伍在整合工作,要求所有教育人员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过硬的心理素养,又要掌握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咨询、疏导等专业技能,并认清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其具体规律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与计划,助力所有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时代,“人本思想”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普遍受用。目前,高校越来越关注思政工作了。然而,长期受固有的思政教育理念影响,导致具体思政工作教学成效并不高。所以,就需要积极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借鉴其成功的教育经验,以确保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上,为顺利实施思政教育带来优良保障。
参考文献:
[1]皮陆杨,莫欣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与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6):106-108.
[2]刘艳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147-148.
[3]张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青年,2017(11):142.
[4]党康.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J].科技展望,2016,26(17):340.
唐璟瑜(1991-),女,汉族,陕西省安康人,硕士研究生。安康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