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思路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石春毅
[导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不再只关注应聘者的就业能力

        石春毅
        广西物资学校  广西  南宁  537000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不再只关注应聘者的就业能力,思政素养、道德品行也成为重要的评价因素。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根据地,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渗透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传播先进的精神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反思思政教育现状,探讨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思政教学思路,为高校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发展;需求导向;思政教育;思路
        引言:思政学科是高校教学的重点课程,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性、课程内容滞后性、教学模式单一性等等,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轨,导致思政教学效果不理想,也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抓住社会发展机遇,如何创新思政课堂,成为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难平衡,思政课程变成“纸上谈兵”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思政在课程设计方面出现理实课程比例失衡现象,在思政教学中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思政课程“纸上谈兵”现象明显,影响了思政教育的价值。根据调查显示,思政教材内容主要涉及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等,这些知识概念抽象难懂,仅仅依靠理论课堂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这些重要的政治思想和观念。同时,在思政理论课堂中,部分教师存在“填鸭式”教学行为,只顾着灌输思政知识点,既不与学生互动交流,又不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到位,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学生参与课堂积极低,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政素养培养质量。
(二)学校与社会难衔接,思政课程变得“秀而不实”
   目前,高校输出人才以理论型为主,而社会所需人才以复合型、创新型为主,人才市场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从而引发了“两难”问题,即: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社会企业人才招聘难。尤其是高校思政课程,不仅教学内容单一落后,一味的灌输政治理论,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教学模式也“千篇一律”,教学课程缺乏内涵,思政课程变得“秀而不实”。同时,基于社会现状来看,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部分青年出现了价值偏差,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大学阶段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思政课程则是桥梁的重要支架,只有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传播先进的思想理念,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为高校人才培养助力。
二、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思政教学思路分析
(一)以时代发展为导向,创新思政教育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仅仅掌握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道德修养,才能在社会就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作为高校教学的关键课程,思政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思政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人翁”地位,重视学生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培养,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接班人。

作为思政教师而言,应该明白思政课程的教学意义,即:思政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政治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武装学生的思想和大脑,培养学生国家政治信仰。同时,作为高校而言,也应该重视思政教育,优化思政课程设计,多开展一些思想交流活动,组织一些思政教育讲座,把思政内容延伸到课外、渗透到校园之中,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灌输式”变成“渗透式”,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对国家政治的认同感,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
(二)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丰富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也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以高校思政课堂为载体,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模式,落实学生职业素养、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社会发展输出专业强、素质高的高校毕业生。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政思维,构建辩论式思政课堂,以新闻热点事件为主题,组织学生结合思政理论知识,对事件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在共享经济环境下,网约车行业迅速发展,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但随着一系列网约车事件的发生,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约车安全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们开始了激烈讨论,积极发表了意见和看法,分析了搭乘网约车的利与弊,透过事件现象挖掘本质,即:安全、道德。在这样的思政课堂,学生可以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锻炼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实力。同时,构建探索思政课堂,以政治事件为中心,提出一些政治问题,以调研走访的方式,让学生走出学校,去听听社会不同的声音,了解人们的不同看法,并将调研数据归纳汇总,制作成一份调研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也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就业奠定基础。
(三)以学生成长为导向,优化思政教育内容
        基于学生成长需求而言,道德修养、思政素养将伴随着学生一生,成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学生全面成长为导向,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用红色文化感染学生,用先进思想引导学生,用精神文化激励学生,充实学生思想文化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助力。例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引入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可通过展示事件照片、播放纪录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政治理论的来源、影响,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政治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借助网络社会资源,更新思政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政治理论,如:习近平思想、“两学一做”、“一带一路”等等,为思政课堂注入活力,优化学生的思政知识储备。此外,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可以借助社会真实案例、红色故事,宣传基础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渗透积极的思想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成为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结合社会发展动态,更新高校思政课堂,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政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积累知识、收获成长。同时,通过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明确了学生主体地位,以实践调研活动、辩论课堂等形式,渗透了优秀的思政理论,增强了学生的政治信仰,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为社会输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陈阳芳.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7):109-113.
[2]路梦.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思政理论课课程目标设计[J].财富时代,2021(05):161-162.
[3]李小娟,陈镜宇,徐丽艳,王海净,张晓萍,翟路萍,周文平.以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引领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0):60-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