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美玲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城关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物质文化需求的增加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它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各种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等工作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管理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本文将从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入手,分析现阶段的图书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字】图书管理;信息技术;优势;应用策略
【正文】目前,我国图书管理工作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导致各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因为没有一个系统的数据库来进行管理,使得各相关的业务不能很好的衔接起来,从而影响整个图书的流通速度。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图书的管理效率,使其更加高效,为广大的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另外,也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与运用,通过互联网的优势来优化图书馆的建设规划,使其能够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一、图书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繁杂,当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得以有效应用之后,可以使计算机系统应用的更加充分。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查阅知识和借阅服务的功能,起到丰富读者知识领域的一个作用,但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书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读者需求满足的同时,也需要有其他功能上的创新与优化,现代技术与图书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图书馆工作在形式上有一个质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工作质量,同时也让自身的服务效率更高,达到了高效整理借阅归还的系统化。另外就是信息技术和图书馆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图书资源应用的更加充分,读者可以通过扫描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的方式来进行借阅,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更高。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2.1明确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的任务。
目前要想更好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里中的有效应用,首先需要建立起非常完善的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从而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效率。首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图书管理系统的具体任务需要进行明确,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省人力,让图书管理系统可以更加完善。
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非常重要的任务就体现在电子图书管理以及高品质的网上平台借阅服务,这让整个服务开展的更加顺畅和多样化,同时给热爱读书的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方式,让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
2.2注重提供完善的计算机网络远程服务。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里工作中的不断深入应用,远程服务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现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图书管理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突破了原有的限制,所以在展开图书馆工作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将网络远程服务这种方式融入到日常的服务当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图书管理工作的综合水平以及综合服务上的一个提升,对于远程服务来说,最本质的目的就是让大众可以满足其阅读的效果,从而使得现代信息技术来代替人工实现多种服务需求,这样一来让图书管理工作的综合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升级,有助于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2.3为借阅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网络化信息检索功能。
相比较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来说,大多数是人工或者半人工的工作方式,而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会使得管理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可能性也会尽可能的降低,新技术的背景下借阅着对某一类别的书籍或者某一本书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可以通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图书,或者关键信息信息检索的效率就会变得非常高,相较于人工来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提升,不仅可以实现对纸质书籍信息的查阅,同时还可以加大效率,为读者带来更深层的阅读体验,通过将图书管理工作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使借阅者的借阅操作更加便捷,也使得检索系统为人们带来了更加有效的便利。综合看来,图书馆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对检索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以及普及,使得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可以合理利用,这样既促进了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让人们的借阅变得更加便利。
【结束语】根据以上的综合论述,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图书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应该注意自身传统的一个改变,使得读者在现有的需求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也要提升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使得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图书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有优势。今后的信息化图书管理工作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参考文献】
[1]马占民.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现代国企研究,2019,26(10):82.
[2]付绕.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赤子,2019,24(11):209-210.
[3]李忠锋.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科技与创新,2018,10(2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