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摘要:“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梳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近年来工科专业基于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总结该模式下运行体系,旨在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实务操作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字:工作室模式,工科人才培养,创新创业
一、引言
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在此背景下,各学科应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创新模式。对于多领域知识交融的工科专业而言,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探索和应用工作室模式,既能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实操平台,也能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和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建设,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实践+创新”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二、工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软硬件实践场景配备不足。独立院校生源大部分来自本省,基础相对薄弱,选择技术更新快的工科专业学习,更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景。在设备和师资的配备上,都需要能够提供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还有能够满足实操的条件和能力。实验室建设经费缺乏,双师型教师配备不足,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因此,独立院校如何利用已有资源,更大限度的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有待讨论。
(2)课程体系设置尚不全面。目前大多数独立院校创新创业类课程都以公共选修课的模式开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任课老师针对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述同样的内容,既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也没能达到该类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另外在考核方式上,也与传统专业理论课无异,大多数以上交纸质版的创业计划书等完成本学期考核,或有些“纸上谈兵”意味。
(3)独立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获取单一。尽管各独立院校已设置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但由于选修课与必修课、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区分,会导致一部分同学主观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即可,更有甚者用创新创业类课程“混学分”,这样的做法弱化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意识的提升是很不利的。缺乏了用以扩展全面素质的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会领悟不到位,对于该专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执业道德也会出现偏差,这与目前所倡导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三、工科专业应用工作室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工科专业是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而新工科是指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无论“新旧”工科,无一不要求时刻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工作室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一家设计学院,该学院的学生一边进行理论课的学习,一边在工坊里学习艺术产品的制作工艺,师生关系为“师徒制”。后来,以“作坊”为雏形,更加适合创作与生产、融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①。同时,工作室的模式突出了对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它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理念,符合工科专业“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要求。
四、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作室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一)工作室的构建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求下,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信学院)为做好本院学生科技活动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促进各类活动有序规范进行,设立了工作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平台之一,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这些工作室以创新创业时代要求为背景,学科竞赛为依托,立足专业特征,结合专任教师业务专长和学生专业结构,截至2021年6月共建立8个工作室,具体情况如下:
2016年4月,成立了智能电子技术工作室;2017年4月,成立了智能无线短距技术工作室、网络技术工作室、Ox.Maker学生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2018年11月,成立了创客之家、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2021年6月,成立了物联网技术工作室。
(二)工作室的运行
为保证工作室良好运行,电信学院积极探索,出台了《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作室管理办法》,包含成立申请条件、审批程序、日常运作与经费管理以及考核方式。各工作室由创新创业办公室统一管理,每年进行考核,对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对无真实活动、无真实使用和无真实项目的“三无”工作室实行关闭整改。
五、总结
通过上述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工作室模式应用必要性分析,以及独立院校的探索可以看出,工作室模式下所组织的科技项目实操和学科竞赛等活动,紧密联系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还能拓宽学生对创新环境的感知和探索,符合独立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当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尚有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