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王俊捷
[导读]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对课程不感兴趣、不重视的现象

        王俊捷
        95948部队子女学校  甘肃省酒泉市  735000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对课程不感兴趣、不重视的现象。这值得我们反思自己的教
学风格,同是讲授,教育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取得不同效果。教师要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做一位学生喜欢的教师。
【关键词】教师、教学、风格
        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最美的。“同样,在教学中,有风格的教学,才能达到教学艺术美的境界。这种美的境界,不仅标志着教师的教学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由于自然地表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就会成为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才的巨大力量。
一、什么是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个人独有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而且是教师表达思想感情、表现教学内容、体现对教育活动理解的一种方式;是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是教师的能力和性格的多样性的反映;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通过较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方面稳定地、综合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教学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它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
        综上所述,教学风格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而且要经过很长时间逐步形成;第二,与教师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个性化的结果;第三,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观;第四,是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它是指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
二、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步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般经过四个阶段。
        1.模仿性教学阶段。教师开始教学时,没有教学经验开始总是模仿别人的教学方式方法,套用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对别人的教学方法、方式、教学语言、教学风度,甚至举例、手势、语调都进行模仿。但是,模仿要注意消化吸收要善于琢磨。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无论别人经验多么好,总该领略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是生搬硬套,学习好经验可能得到坏结果”。
        2.独立性教学阶段。这是教学艺术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独立性标志着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开端,孕育着创造性教学的萌芽。
        3.创造性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已能熟练地驾驭教材、教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在独立性教学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和实践教师创造性灵感不断地在教学中喷涌出来。这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当这种教法上的独创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态表现出来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便成雏形。当然,教师在教法上的出新,决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大胆借鉴,让自己的长处更长、优势更优、强项更强,把最好的一点发挥到极致。
        4.有风格教学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这个教学阶段,教师往往能不断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既有整体上的统一性,又在个体上拥有丰富性的特点,也就是“不离其宗而万变”。教学风格由此逐步完善,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教学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

这时的教学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学中作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
心”,教学过程的开展有序和谐。这些教学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从一个阶段过渡、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都需要教师付出艰巨的智力劳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总的趋势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模仿成分逐渐减少,创造的成分逐渐增加创造性成分的一定量的积累就会实现质的飞跃—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直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课堂教学风格实际上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实效性的综合运用能力。正如大自然是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我们的课堂也需要不同的色彩。每位教师的执教风格不同,课堂所展示给我们的色彩也就各具特色。
三、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在课堂上讲清了所有知识点,技能练习也认真讲过、练习过,可学生掌握的效果就是不尽人意。于是,有的教师便把此现象归因为现在的学生浮燥、懒散,不爱学习、不用功等。深究问题的症结,我们发现,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即没有真正认识、理解学生—一讲请不等于听清,听清不等于会做,会做不等于做对,做对不等于会用,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主体,但是两个主体并非等量齐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均有显著差异。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教授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体。
        教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主体的客体是教师,学生也要认识教师,并根据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改变学习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吸引着我,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则是教师的个性问题。"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因此,教师的风格一旦和学生的个性培养联系起来,就会显示出其不可忽略、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风格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不是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是人际关系、情感态度。“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发现自我、成为自己、塑造个性、优化发展。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风格,要善于发扬自己之长,形成和保持个人的教学特色。从教学实况来看,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激情洋溢,这样的教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备课讲课中大胆地备出情来、讲出情来,点燃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得到陶冶教益,从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洗礼。有的教师沉着稳健、明思善辩,有的教师细腻入微、长于诱导,这样的教师讲课时,便可以娓娓点拨,启发学生探幽寻微、发现真谛,在课堂上不断变换提问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荡学生的心灵,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有的教师擅长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师就应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让学生倘佯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组织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学组织得好,才能够有力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强调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必须依此为主导思想,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形式,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出来——一风靡全国的"杜郎口”经验就是最好的例子。
2、教学语言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学语言是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是通过语言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而语言的组织方式、表现形式与特色既制约着沟通的效率,又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总之,课堂教学风格实际上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实效性的综合运用能力。正如大自然    是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我们的课堂也需要不同的色彩。每位教师的执教风格不同,课堂所展示给我们的色彩也就各具特色。    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让学生爱学、乐学,提高课堂实效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个人简介:王俊捷,1990年12月,女,汉,江苏省金坛市人,本科学历,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