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革命传统教育原则和要求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陈梓涛
[导读] 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使命
        陈梓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 5283000
        摘要: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使命,但革命传统教育并非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教师不能为了革命传统教育而偏离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根本任务,因此在语文课程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应该遵循适切性、正面性、渗透性原则。
关键词:语文课程革命传统教育、适切性原则、正面性原则、渗透性原则

        革命传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着重要意义,而语文课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体现了语文课程革命传统育人的责任。但革命传统教育并非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教师不能为了革命传统教育而偏离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根本任务,因此在语文课程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要求。
        一、适切性原则
        所谓适切即适合、贴切。两者若不适合彼此或是一方吞没另一方,都会使内部产生矛盾,最终两者皆失利。所以语文课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需要遵循适切性原则。革命传统教育进入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虽作为载体具有主动权但应把握好适当的度。为此,教师应明确不是所有的语文课程都需要融入革命传统,语文课程开展革命传统教学要选择得当,既要适应语文性质又要符合革命传统要求。首先,在教学革命传统篇目或开展革命传统主题活动前要明确目标。目标的设计要坚持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合的原则,要着眼于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丢失语文特质。如在设计革命传统篇目目标时,对革命人物表现出的可贵革命精神的感悟是教学目标其中之一,但体味课文语言、掌握行文技巧同样是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不能顾此失彼。其次,教学内容要适度,不能过分地讲授革命传统内容。牵强附会、宏大叙事,只会把语文课上成革命历史课、思想政治课。同样,教师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教学对象。一些过于沉重或不属于该学段应学习的内容都会使学生难以接受,教师一味地强加于学生,只会适得其反。最后,重视教学过程设计,问题设计要做到“踏雪无痕”。根据中学生对革命传统喜爱程度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对革命传统的兴趣程度低,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地提出与革命传统相关的问题,或是毫无逻辑地牵扯革命传统问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革命传统产生厌恶心理,革命传统教育便无法顺利进行。语文课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不是语文课程适应革命传统,也不是革命传统主动贴切语文课程,因此,教师作为语文课程与革命传统的连接者要把握适切性原则。
        二、正面性原则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应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课程目标和特点决定教师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必须坚持正面性教育原则,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增加积极力量。
        遵循正面性原则应发挥好正面教育的功能。正面教育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时运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以消除学生负面的思想和态度,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成长的教育。[[[] 徐潜.“正面教育”之我见[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1):121-12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正面教育的最大效益。首先,教师在进行革命传统教学前,个人应该对革命传统要有正确的认识,保持正确的革命传统观。课堂上讲授的革命传统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传授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内容,更要注意革命传统史实的准确性,确保给予学生一个正面的革命传统语文课堂。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课本内容与现实存在距离的情况。教师虽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但不可以拘泥于其中,讲授书本内容必须联系现实来谈。在联系现实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坚持教学内容的正面诱导。第三,对于存在消极或错误革命传统思想观念的学生必须进行正面教育、正确引导。

说到革命传统必然会涉及革命战争,个别学生由于共情能力强且思想观念未完全发育而产生一些偏激想法,如“要进步就要革命,反面派的后代都是坏的……”。此时教师应立即做出正面回应,向学生解释原因,引导学生返回正确的革命传统观念。正面性原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教育对象,是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
        三、渗透性原则
        革命传统指向精神、文化、思想上的无形物质,它们需要依靠载体进行渗透,整个渗透过程不能强制、不能生硬插入,潜移默化才能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渗透性原则就是以渗透的方式,在无形之中将理念意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
        语文课程革命传统教育遵循渗透性原则即意味着教师进行渗透式教学时要把握语文课程特点,抓住“语言文字”教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教学聚焦于“语言文字”。这表明革命传统在语文课程中要以语言文字形式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紧抓语言文字,将革命传统渗透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中,以有机渗透、润物无声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灵活、巧妙地向学生灌输革命传统包含的历史意义、思想品德、价值观等文化精华,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渗透式的过程,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或是强行灌输教育,一切润物而无声。若语文课程不遵循渗透性原则就会变成政治课和历史课,把革命传统当成理论进行说教,以革命传统历史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这样语文课程丢失了本质,语文课程革命传统教育就失去意义。
        渗透性原则是语文课程革命传统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渗透性原则才能提高学生对革命传统的接受性,从而有利于革命传统在语文课程中顺利进行;坚持渗透性原则是为了发挥革命传统的最大影响力,让革命传统内涵对学生进行洗礼,影响学生的行为,最终使得学生热爱革命传统、继承革命传统,肩负起复兴祖国的伟大责任。
        革命传统文化需要渗透于语文课程中,语文课程需要润物无声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播革命传统文化不止是课文教学的任务,语文课程有必要承担起重任。中华儿女不只是会背唐诗宋词,更能将讲出革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语文课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潜.“正面教育”之我见[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1):121-121.
[2]巢宗祺,施久铭.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06):32-35.
[3]林梅.教学应坚持正面性原则[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23):53.
[4]张艳霞.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使用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05):14-16.
[5]杨丽娜. 初中语文课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