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提高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蔡文玉
[导读] 我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文明经过不断地发展建设
        蔡文玉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我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文明经过不断地发展建设,越发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掌握。从婴幼儿的阶段的学前教育开始,到步入成年的大学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阶段有很多的重点阶段被发掘。所谓基础不牢发展的上限和成果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目前的学前教育地位便凸显出来。作为当代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的创新,一切围绕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作为出发点,本文主要分析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方法;探讨研究;
        前言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幼儿的学前教育是这段旅程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通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主要的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道德品质对于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育的定位从来不是知识的单一传授,学校的教学目的也不是把知识进行传授,以这个理念为出发点,幼前教育就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授,也不是负责照料儿童起居的地方,它是被赋予更多使命任务和学生发展潜力的培育机构。
        一、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和学习的场所,承担着许多事情,不仅要让孩子个性化发展起到良性作用,而且还要考虑到孩子从身心健康到知识的传授,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所以教育技能的应用越好,培养的人才在能力上的体现便越强,所以一个好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技能,可以使每一个人更好的发展到成功。而学前教育对儿童来说是整个教育阶段塑造性最强的阶段,以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智力的发展阶段,具有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背景条件下,儿童应该得到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让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快速成长,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
        二、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幼儿园管理中相关理论内容缺失
        因幼儿园的发展建设一直存在很多的争论,所以造成了目前幼儿教育理论发展的滞后。目前存在的问题除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对于幼儿学前教育在管理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幼儿园在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实质性内容没有深入研究,导致目前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没有一个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指导,从而导致幼儿园的建设不够全面;二是因发展阶段较短没有充分的结合实际,造成幼儿园的管理理论过于理论化,在实践方面缺少验证。主要因为幼儿园管理的理论发展时间较短,大多偏向于理论研究和内容的涵盖,在实践上缺少相应的验证和调整,不能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应具备的作用。
        2.2幼儿园教育的教育方法相对单一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来看,还是存在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注重学前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在教育中没有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我们总是在制约个性化和发展个性化中无法做出合理的选择,教师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注重孩子的情感表达和培养,对于有违良性的情感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二是没有注重幼儿情感的自主控制和合理的抒发。幼儿对于情绪的控制力相对较弱,对于情感的抒发形式过于单一,所以教师应对各种情景和各种原因,造成的孩子情感控制和抒发方式进行教育,要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抒发压力的渠道拓宽,在价值观扭曲形成之前有效的进行疏导。
        三、?学前教育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具体方向和策略
        3.1及时了解幼儿情绪并积极引导
        幼儿在校园的活动效率和主动接受观念的能力,主要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幼师应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幼儿情绪变化的体现上,尽可能的将消极的情绪进行有效的疏导。

微笑的力量对于幼儿是具有无限威力的,经常给予幼儿微笑是鼓励和认同,可以让幼儿感受温暖和安全,在发现幼儿有消极情绪和负面影响时,幼师要积极的分析和验证,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3.2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阶段是孩子模仿能力和情感接线模糊的阶段,在模仿上惟妙惟肖,但不知其具体意义,所以难以分辨善与恶、好与坏。在情感上幼儿是最容易被影响的,积极与消极、悲伤与欢喜。孩子的心理活动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明白其他人的感受和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并且对于父母或者亲近的人往往过于依赖。这个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体现,也是可以进行塑造和引导的阶段,所以对于劣质和不符合当下社会文明发展的东西,要进行改正和引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可能孩子不能明确这些观念是什么,但人具备行为意识的控制能力,虽然不知具体含义,但是知道约束自己被限制的行为,保持良好的被认可的行为的潜意识,这就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
        例如:幼儿没有情感的认知和抒发渠道,成长以后遇到问题的抗压能力就会较弱,无法克服问题,也就造成孩子的心理免疫能力较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上无法进一步发展。
        3.3与幼儿家长共同完成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及其家庭,在被普遍认同的方式下进行有效沟通的过程,这三者是统一协调的,缺一不可。缺少那一方面都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其中只有被教育者因年龄原因无法在主观上进行的配合,所以家庭和教师要进行引导,让被教育者提高主观能动性,积极接受知识和文化传授。基于此,幼师和家长的沟通便尤为重要,幼师要将幼儿在校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而家庭要认真对打反馈情况并将幼儿在家情况通报教师,在双信息的结合下对幼儿当前的情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知,这样才能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
        例如:教师不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就无法清除的对孩子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那么就无法发现孩子的问题。这样的信息沟通不畅会对孩子的成长缺乏一个全面认知的过程,也就无法发现孩子在什么事情上遇到了困难,也就无法对症下药。
        3.4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古人有云:“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句话变相的验证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辞和肢体动作都在影响着幼儿,随着日积月累的沉淀,这种影响会在孩子身上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同理,教师是家长除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教师和家庭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对于自身的劣根性要控制,并且尽量不要影响到孩子。
        例如:家长陪同孩子去公共场所活动,在准守公共场所秩序方面的行为就会影响到孩子,一个善良的让座有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一个恶意的乱堆垃圾也可以影响孩子一辈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较于知识的传授,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更加注重积累潜力、智力开发、情感培养、思维模式的拓展等方面。良好的培养教育,不是只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应注重孩子在天赋方面、理解能力、语言沟通、性格培养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和锻炼。基于此,幼儿教育不应狭隘的只注重单一的知识和某个方面当前能力而制定教学方向,幼儿教育是功在成长,而非某个时间段的变现是否超过同龄人,也不是在某个时间段应试考试成绩的突出,而应该是整个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邹师,刘德佩.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新思路——基于社会需求幼儿体育教师情况的调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2).
        [2]叶平枝.朝向教育智慧的学前师范教育培养目标构想[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05):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