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之旅助力——有效的学习评价方式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余爱华
[导读] 学习评价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余爱华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三小学校 636000
        摘 要:学习评价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评价不仅是前一轮教与学的终点,还是新一轮教与学的开始,指向为儿童学习助力的评价无论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很重要与必要,尤其要关注学习评价的价值意义、生成策略及操作要点。
        关键词:学习评价,助力数学学习
        在制定教学预案时,老师们都把主要精力花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对于学习评价有所疏忽。学习过程也是从学习目标开始展开学习活动,以学习评价作为结束。学习成了一条单行线,学习评价被排斥在学习活动之外,仅仅作为测试工具,仍以纸笔练习与测试为主,过分注重量化,一味关注结果,缺少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缺乏在学习过程中采集有效的学习资源和证据。学习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评价来助力数学学习。
        1、精准把脉,找准学习真实可信的起点
        学习起点是学习的第一要素,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假如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展开教学。”以四年级《小数的意义》为例,教学前,老师要思考:学生的知识起点到底已经在哪儿了呢?怎样安排教学更有效呢? 课前我作了个知识小调查(即评价任务):
        1、你知道0.3元是多少吗?  A、3元  B、3角  C、3分
        2、你能尝试用图或文字表示出0.3的意义。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学生知道0.3元就是3角钱,可见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但能较准确的表示出0.3的含义的,说明小数在学生脑中还是比较模糊、混沌的,有几个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说明学生还是更重形象思维。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应该顺应学生的知识经验通过教学促进其发展。学生已经知道“0.3元就是3角”,就可以用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来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积累经验,练习时再利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完善对小数的认识,丰富经验。0.3的含义采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对小数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想一想中逐渐勾画出小数和分数的内在关联。既对学生的学情深入了解,也对教学内容作出了准确把握,为“学”积蓄力量,让学习看得见、摸得着。
        2、经历突围,享受学习曼妙美好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有卡顿、有冲突、有质疑等现象。学习评价作为动力源嵌入每一个学习活动中,会让学习产生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头脑风暴,不断地碰壁、回头、转换、调节。
        在我们西师版教材上,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重点认识了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我在拓展部分增加了一个学习评价问题:如果整数部分不是0 的小数,比如:一支钢笔3.5元,你怎么画图来表示这个小数呢?
        学习过程中搜集到两种不同的声音,
        生1:可以先画3个正方形,再把第4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涂其中的五份。
        生2:0.5就是一半,所以画3个半正方形就可以了。
        生3:第2个同学的方法好,简单、清楚。


        这时学生的思考已经脱离了教师的预设,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想让学生巩固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涂其中的五份就是0.5的内容,并没有考虑到“0.5就是一半”这个知识节点。如果忽略这个事实,简单处理后继续其它练习,学习就会成为被动的适应。虽然后面还有精心设计的环节,教师还是按下了暂停键,引导学生对两种分法进行碰撞交流。
        师:用一半的方法可以表示出3.5,那还有像这样简单的方法表示出3.2、3.3吗?让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的冲突。
        生4:平均分成10份,5份正好是10份的一半,这个比较简单,但是换成其它小数就变难了,不好分。
        生5:还是要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2份或者3份。
        评价任务的适时介入,使学习评价过程演变成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对十进制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与认识走向了深刻。教师精心设问、适时点拨、暗设坡坎、及时帮助,和学生一起在学习中拔节生长。
        所以学习中要时不时的回头审视走过的认识历程,就像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用好儿童“原生态”的学习痕迹,相机而导,顺学而为,促使学习真发生。
        3、提质增效,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习要拥有“带得走的东西”,就数学学科而言,要着眼于从不同角度沟通数学知识内部、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着眼于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对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等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感悟等等。这节课的最后我设置了“小数真的很小吗?”这样一个评价任务。用问题导引的方式推进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小数。
        生1:小数是很小呀,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是0.01元,0.01元比1元小很多。
        生2: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是0.001米(也就是1毫米),0.001米表示的数就很小。
        生3:小数也有不小的,我爸爸体重有98.6千克,差一点就200斤了。
        生4:我弟弟发烧了,体温达到了39.2℃,这个小数也不小。
        生5:我发现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很大。
        生6:任何小数都有比自己大的小数,也有比自己小的小数。
        这样的问题式评价就比直接呈现练习题更加丰满有内涵。切入点不同,答案就不一样,学生在咀嚼与回味中最终发现小数的“小”,小在小数部分,小数的“大”,大在整数部分。不仅有效避免了“小数都比1小”的错误认知,还让学生对小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思考,让学习从不同维度向“四面八方”打开。
         学习评价嵌入学习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走停停”,“回头看看”。与学习活动整合在一起,评价已不仅仅只是传统的检测、甄别功能,而是将它置身于每一段学习历程中,成为学生激活所得知识的运动场,让思维在这里弹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