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通
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第一中学 广东省 阳江市 529800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检验物理理论的直接标准,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做到科学探究物理基本特征以及基本思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思维方式有所变化,但是目前实验教学还是物理教学的一个薄弱之处。因此,笔者将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开展对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研究。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
前言:突出PBL教学模式是目前高中物理理论教学中的理想学习方式,形成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践教学的一种学习途径。最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问卷调查,课后检测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分析,了解PBL模式对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效果、成绩上的影响,为一线教师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一、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真实问题情境的设置
PBL教学模式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切入,课堂上学生围绕这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做自主探究,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切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他们能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当前的问题。
所以,每一堂课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规律,让学生能够围绕着问题发挥各自的思维优势,从而共同解决问题,由此增强自身学习的能力与自信心。
(2)与常规课程的结合
由于PBL教学模式占用时间较多,会一定程度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常规课程与PBL课程的时间分配。
在前期的常规课上,可以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物理知识与实验操作规范与技能,再逐步渗透PBL教学模式,待学生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后,再增加PBL模式的课程量。
(3)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PBL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是多元化的,既有总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总评,也有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在这一年半时间内的成长,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当然,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二、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1.“自由落体运动”
(1)教学目标
A:体验自由落体模型的建构,知道研究对象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B:学会分析纸带上的信息,确定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C: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并了解其大小和方向。
D:知道自由落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实施方案
游戏:利用反应时间尺测量反应时间
问题细化:
①不同物体下落快慢为何不同?
②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是不是物体真的能下落一样快呢?
③“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怎样的运动呢?
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
①“牛顿管”实验(解决问题②)
②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解决问题③)
(3)实施过程
【创设情境】互动游戏:利用反应时间尺测量反应时间。
【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的尺子可以直接读出该同学的反应时间呢?
【问题细化】
观察1:纸片与尺子下落的区别。
现象:尺子下落快。
观察2:纸片揉成团与尺子同时同一高度下落。
现象:几乎一样快(提示看桌面即可)。
【理论分析】可见物体下落快慢不是由物体轻重决定的,那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看到很多“重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呢?比如苹果比树叶下落快,硬币比纸片下落快……
经过实验表明: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恒定值,我们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或者“重力加速度”,用字母g表示。加速度是矢量,注意方向——竖直向下。
【讨论】应该是空气阻力的缘故。
2.“滑动摩擦力”
(1)教学目标
A: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相关因素。
B: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实施方案
问题细化:
①为什么刷冰可以改变冰面的摩擦力?
②越光滑滑动摩擦力就一定越小吗?滑动摩擦力会和哪些因素有关?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如何检验?
④滑动摩擦力一定和运动方向相反吗?
学生实验:
①研究滑动摩擦力和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关系(解决问题②)。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的定量关系研究压力、运动速度的学生实验(解决问题③)。
(3)实施过程
【创设情境】播放冰壶运动视频(内有运动员刷冰的情景)。
【提出问题】运动员刷冰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绝大部分):改变摩擦力。
【问题细化】为什么刷冰可以改变冰面的摩擦力?(该问题由小组讨论后再行作答)
【讨论】刷子可以把冰面刷得更加光滑,于是摩擦力就变小了。
【结论】这个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种摩擦力称滑动摩擦力。
【新问题】越光滑滑动摩擦力就一定越小吗?—策略:深入。
【细化】滑动摩擦力会和哪些因素有关?(由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影响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关的因素)
【猜想与假设】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不同的看法。具体情况如下:
第1,2组:与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有关。
第3,6组:与粗糙程度、压力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
第4,8组:与粗糙程度、运动速度、压力有关。
第5,7组:与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压力、运动速度都有关。
【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A:实验方法:利用控制变量法,先保证其他3个物理量不变,再去研究滑动摩擦力和其中一个物理量的关系。
B:实验方案
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以一定速度匀速向前拉动木块并记录其读数;再将木块竖起放在水平桌面上,重复之前的操作。由此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
步骤2:分别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速度匀速向前拉动木块并记录其读数;比较两次拉力的关系,由此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大小的关系。
步骤3:用弹簧测力计以一定速度匀速向前拉动木块并记录其读数;然后在木块上加祛码,以相同速度匀速拉动。比较两次拉力的关系,由此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步骤4: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以一定速度匀速向前拉动木块并记录其读数;然后将木块放在细砂纸表面上,用弹簧测力计以相同的速度匀速向前拉动木块,比较两次拉力的关系,由此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结论】滑动摩擦力与粗糙程度,压力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三、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细化问题
真实的问题情境可能让学生对问题无所适从,教师可将问题进行细化,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症结。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节内容中,问题:“为什么鼻子不会再次被碰到?”,可以细化为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运动的过程中什么量保持不变?让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
2.促进自主探究
当某一组学生的自主探究无法继续时,教师可以根据该组的实际情况,提出大量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3.协调思考
当学生组与组之间,或组内发生一些矛盾或者争议是,教师应当及时扮演好“协调员”的角色,引导学生回归到正题上去。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小组可能会出现离题的现象,教师也应当及时提醒学生。
4.指正错误
学生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有限,对于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可能会部分缺乏科学性;另外学生讨论之后的观点也可能存在不足或科学性错误,此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指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教学中,建立更普遍适用的PBL教学模式,将PBL教学模式延伸至每一堂物理课,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能充分适应该教学模式,从而在新高考改革中有更好的学习效果。PBL教学模式,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其思维的拓展,培养核心素养。另通过收集、修改、自行设计等方式设计PBL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课程,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滑动摩擦力”。
参考文献:
[1]王建鹏.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高考,2021(11):31-32.
[2]吴转芹.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8(08):43-44.
[3]张艳.“自主探究”实验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