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基于学分制考核评价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枝江市职业教育 中心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戴绍雄
[导读] 基于学分制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

        戴绍雄
        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 湖北枝江 443200
        摘  要:基于学分制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分制真正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我校在推行学分制过程中,对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和建立学分制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职;学分制;考核评价;探索;实践
        学分制虽然已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但就考试考核而言,考核方式仍采用传统的应试方法: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考试成绩重结果轻过程;考试形式单一等弊端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因此,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使学分制真正成为推动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我校在在推行学分制过程中,对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和建立学分制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基于学分制考核评价方式的设想与实践
        1、以人为本,能力为标准,改革考试考核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考试考核的内容符合、贴近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中职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自信心不足,厌考厌学情绪较厚。因此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引导功能,以“必需、够用、实用”为标准,降低考试难度,变考“为什么”为考“是什么”、“怎么做”,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考试成为激励学生爱学好学的有力杠杆。
        以能力为本,就是要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观念,立足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重点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考试内容上要强化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淡化知识记忆性内容。比如:语文课程的考试,就需侧重于经济应用文;数学考试中则要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图表统计分析能力的考查。
        2、技能操作考核与理论知识考试并重,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在考核评价上,要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考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来评定学生成绩。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如《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采用“理论+操作”的考核办法,在技能考核评价标准上要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对于那些技术性强、生产性强的学科或技能模块,要实现校本评价标准与企业岗位评价标准的对接。
        3、推行“1+X”证书制度,实施“课证融通、以证代考”。
        推行“1+X”证书制度的目的,是要通过职业技能等级的考评与认证,引导职业院校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拓宽和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1+X”证书制度的核心,就是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能力,为生产服务一线提供大量的具备合格职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因此,“1+X”证书制度反映的是学生和学校的能力建设的程度。
我校推进“1+X”证书制度,让学生在毕业时,既能获取毕业证书,又能获得一个或多个技能证书,达到双证合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突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施以证代考的具体做法:
        一是推行课证融通教学,加强主体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二是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融通的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案。三是技能等级认定与课程考试合二为一,凡是相关工种的专业课程或模块均由学校统一安排技能等级认定,代替期末考试。成绩合格证可申请办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计学生的学业成绩学分。


        4、引入“过程学分”、“替代学分”,促进学生发展。
“过程学分”就是注重学习过程考核,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分。过程考核是在各项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课堂纪律、作业、小测验等多方面进行检测,并按一定比例计算学生学分,使学生感受到只要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学分并不难,帮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替代学分”是指学生在不能取得某些必修课规定的学分时,允许学生以其他特长学分来代替,从而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实行替代学分,不及格也给学生一定的学分,不足的学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其他选修课程或通过考证来弥补学分的不足。替代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为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5、实行考教分离,建立考试考核题库
        实行考教分离,有利于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教与学两方面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功能,使教师和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好考教分离,一是要建立考试考核题库,题库可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命题,通过题库软件,形成考试题库,在考试前完成组卷进行考试考核。二是学生按规定的课时计划完成课程学习后,直接参加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
        二、基于学分制考试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我校在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尝试了下表所示的学业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学业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考核项目包括的:学习态度及考勤、作业、测验、期末考试,各考核项目均按百分制记分,总评成绩=期末×50%+测验20%+作业×15%+考勤×15%;利用学分加权法,计算该课程学分,即总评成绩不及格的学分加权系数为0.3;60分加权系数为1;61-79分加权系数为1.1;80分及以上加权系数为1.2:具体计算公式为:学分绩=Σ(学分系数×该课程学分)
(二)学分的组成
        总学分包括学业课程学分、技能证书学分、体育学分、德育学分和奖励加分。学生完成本专业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本专业要求学分,才可取得毕业资格。同时,必须获得一种以上(含一种)相应有效的技能等级证书和德育学分在规定学分以上,才能毕业。
        (三)考核项目的实施
        1.学习态度及考勤考核。本项目考核内容为出勤率、课堂违纪率,服从教育等。考核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守时守信、严格自律、积极进取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作业考核。考核内容为课堂及课后作业、实验实训报告、课堂笔记。作业考核,注重学习过程。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相应的学分,达到“跳一跳,即可搞到桃子”的效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坚持持久的毅力品质。
        3.测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单元小测试、课堂提问等。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某一单元、某一课堂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和高效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锻炼机会,从而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铸就良好的心理品质。
        4.期末考试。与作业、测验、考勤等过程考核不同,期末考试属于终结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本课程本模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在考试形式上可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
        (五)奖励加分。为鼓励学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设置奖励学分,凡学生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的各类知识、技能和文体竞赛并取得个人名次的,可获得奖励加分。如:参加省级竞赛获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加4学分、3学分、2学分;申请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或等级考试的每证6学分。奖励学分可累计加分,上不封顶。以此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浅谈学分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冯晋祥. 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 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