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吸引企业导师主动参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尹万芳
[导读] 在国家的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指引下

        尹万芳
        东莞理工学校
        摘要:在国家的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指引下,职业教育初见成效。产教融合要发展,师资力量是关键,企业导师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中职学校应该借鉴国内外职业院校吸引企业导师建设师资队伍的经验,通过多方式引进企业导师,拓宽渠道多元融合,健全认识管理制度考核激励制度,引入“课程思政”,建立企业导师发展中心等方式建设企业导师师资队伍。
        关键词:产教融合 企业导师 策略
        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发展,师资是根本。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提出职业院校可以采用选聘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等举措,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素质。随后,教育部联合四部门出台《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明确了近期教师队伍的措施和时点指标。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要求职业院校要牢牢把握住产教融合的大时代背景,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从国家颁布的系列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来看,产教融合既能促进中职学校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更能促进教师队伍实现自身利益诉求,追求自身发展。本文认为,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需要吸引的企业导师主要是指来自行业企业的具有开放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功底、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解决问题和研究能力,能主动深度融入产教融合战略,积极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并发挥主导性作用,并能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领作用的师资力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导师应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模拟和演示,能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践,更能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产教融合型人才。
一、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吸引企业导师建设师资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国家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指引下,职业教育成效显著。职业学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采取订单班、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产教融合,通过采用对学校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派遣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到工厂锻炼实习,到企业轮岗等方式,不断提升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双师型”教师比例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然而,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匹配的问题,要贯通“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实现产和教良性互动,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师资力量是关键。本文发现,在这么多年来的产教融合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多是职业学校在努力提升在职教师的师资质量,对企业师资的利用不够,而且缺少相关政策支持。少数中职学校有企业导师的引进和利用,但存在来源单一、数量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不能满足产教融合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培训体制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为题,对企业导师人际交往、个人职业道德、身心健康、自我提升等缺少关注,这直接导致企业导师找不到归属感,产教融合流于形式。
二、国内外职业院校吸引企业导师建设师资队伍经验借鉴
关于职业院校吸引企业导师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内外都由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美国的社区学院要求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导师不仅能胜任教学工作,而且要对其所担任的课程至少有 1 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者有 5 年以上的相关领域实践工作经验,而且每年都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服务进行考核,并且鼓励大量的兼职教师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澳大利亚很重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兼职教师主要是来自企业的熟练技术工人,可以边任教边提升自己的学历。澳大利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来评价和考核兼职教师。国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常年引进含有高级工以上资格的“德正技精”特殊高技能人才,聘请行业企业技术(管理)骨干、领军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长期或弹性兼职任教,并与学校专业教师“师带徒”,传授企业经验和最前沿技术,并对企业人才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引导企业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整体提升企业人才的发展能力。江苏建筑职业学院采用“产教融合、虚实结合、内外混编”的方式,全面引进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知名校友等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形成企业实践教学与学院教学协同发展,共同创新的育人模式。可以看出,产教融合育人,师资是关键,引入企业导师夯实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产教融合要深入,要长远发展,不仅要多渠道多角度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到师资建设中,更要为企业导师提供多样性的成长平台,促进企业导师的自主持续发展。
三、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吸引企业导师建设师资队伍的策略建议
(一)多方式引进企业导师,拓宽渠道多元融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政府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人社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职业院校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在产教融合的大时代要求下,中职学校要发展必须要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拓宽企业导师引入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引入企业导师,促进产教的多元融合。可实施“大师工匠”引进工程,聘请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能手和首席技师为学校技能名师,柔性引进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民间文化传承人等人才,开设“与大师对话”等特色课程,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

职业院校可还以通过与行企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大型企业合作,吸纳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企业管理的行企骨干人才,作为中职学校兼职师资引入的主要来源渠道。还可以采用社会聘任、项目合作、流动岗位等方式,鼓励企业深入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促进企业导师真正的走上讲台,传授技能。
(二)健全师资人事管理制度,产教融合共育工匠
        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引入企业导师首先应改革教师准入制度,规范企业导师的引进、培养、管理、监督、使用和评价,探索建立企业技术能手与学院骨干教师“互派互兼”制度,采取“固定岗+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中职学校师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中职学校可以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企业导师设定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种准入资格,借鉴在职教师职称评审模式,设置初、中、高级三个级别,并明确每个级别评审分别对应的必要条件、可选条件和破格提拔条件三项标准。如,以初级企业导师为例,必要条件可明确提出相应的职业资格、职称级别、企业经历等条件,可选条件可明确近年来取得的技术成果、荣誉奖励等,特别优秀的企业工匠可破格准入。
(三)关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企业导师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是一种拥有整体性课程观、协同性教学观、全局性育人观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让受教育者在接受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受到正确的“三观”教育,潜移默化提升综合素养。企业导师从企业而来,接受的“课程思政”的理念比较少,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兼顾到“思政”的传授。学校党政史办公室、教研部门需要定期开展针对企业导师思政内容研修和培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相关论述、新时代下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在安排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思政”,跟学校教师一起深入挖掘能有效融入课程的思政要素和元素,设计和编订教材,编写“课程思政”重点教学指南,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智育和美育。也可以让企业导师和学校师资一起借助慕课、微课、网络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时效性的“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有效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能力。
(四)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导师持续发展
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专业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很多中职学校都对校内教师制定了全面细致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但是对学校企业导师兼职教师这一部分是空白的。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倡导校政行企四方联动,建立健全关于企业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导师持续发展。该机制应以激发企业导师的教育教学活力为目的,以考察教育教学成果和专业技能成果为重点,遵循不同类型的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结合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周期,给与相应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鼓励企业导师坚持研究和长期积累。中职学校可以针对企业导师建立以科研服务、教学管理和职业发展为大类,以课堂教学、专业建设、班主任工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教育实践成效和参与培训情况为大项的三类七大项考核评价体系。三大类考核指标初始权重参照国家给与的参考标准分别按 0.35、0.35、0.3 进行标度。中职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模拟测算,修正完善设置各考核点权重。中职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企业导师表彰奖励活动,对获得表彰的企业导师给与更多的政策倾斜支持和资金扶持,以拓展企业导师的成长空间,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建设企业导师发展中心,引导企业导师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发展中心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在大学中广泛设置的一种为教师服务的机构。自2012年以来,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30所国内一流大学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建立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随即全国各高等院校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教师发展中心。至此,教师发展中心在各高等院校得到建设、发展与重视,成为高等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要机构。中职学校可学习借鉴高等院校的成熟做法,专门针为企业导师成立企业导师发展中心,以“服务教师工作、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提供适合企业导师专业发展和个人特质的多样化成长咨询指导服务,关注企业导师的全面发展与个性需求。企业导师来自社会,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的系统培训,大多缺少教育教学能力。企业导师发展中心可以帮助他们合理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师德师风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给与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促进企业导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发展,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企业导师发展中心的主要功能不是评估课程教学效果,而是为企业导师提供工作探讨经验交流的软硬件环境,服务企业导师的学校教学工作。在产教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企业导师发展中心的建立还需要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统一引导与协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充分挖掘企业导师发展中心与各教师培训部门在工作上协同互助,共同服务企业导师的教学工作。
总之,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打造一支能满足地方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有特色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尤其要注重企业导师的引入、留存和自主发展,让企业导师身在心也在,才能真正的实现产教融合型师资团队的完善与发展,有效促进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吴显嵘.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19(5):25-28.
        [2]陈振隆.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2):134-136.
        
作者简介:尹万芳,女,1981年生,大学本科,教育管理硕士,现就职于东莞理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财经商贸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