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活力课堂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宋维华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
        宋维华
        中山市南头镇初级中学  广东省 中山市  528427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根本的教学任务。初中地理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地理素养的关键途径。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还存在着一定问题,诸如教学方式单一、课业负担过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都影响着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也不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并提出了构建地理活力课堂的策略。
关键字: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活力课堂;实践策略

        引言:教育机制的改革为初中地理课堂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地理教师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应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转变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目前“满堂灌”的教学还较为常见,所以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积极转变理念,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明确自身的主导角色,改变沉闷的教学气氛,注重兴趣培养,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打造活力地理课堂,切实有效地落实新课改要求。
一、地理核心素养和活力课堂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概述
        地理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地理学习方面的能力、思维等,既是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素质,也和学生终身发展息息相关,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是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养成的能力、情感、知识的彰显。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长期的熏陶教学,使学生深刻感知地理学科魅力,形成浓厚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二)活力课堂的实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能力培养、思维发散一直都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活力课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活力课堂指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营造开放式的氛围,给予学生十足地自主探索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以兴趣为起点,以学习任务为重点,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过程,秉持着互相促进的原则,实现深层次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新课改的推行显著提高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仍然有着以下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1]。首先,针对教学备课而言不够全面,备课一直都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精细化备课能让教师更加全面了解教材知识,以构建知识框架,从而针对学生学情个性化教学,但目前普遍存在不重视备课、备课不全面的现象。其次,学生的兴趣缺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的氛围、环境,只有趣味十足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而目前的课堂沉闷、枯燥,“灌输式”教学常见,制约着学生兴趣的培养。
        再者,教学问题的启发性有限,启发式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而问题设置得不合理,就打消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也就不利于地理思维的形成。最后,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提升情感认知十分关键,而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实践活动认知有限,经常忽略了实践教学,使得课堂形式单一,毫无趣味可言。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入手,切实有效地为初中地理课堂增添活力,探索出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活力课堂实践策略
(一)精心进行教学备课,构建完善地理体系
        初中地理知识的联系性较强,每个模块、知识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构建地理知识框架也是尤为关键的,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精细划分地理知识,将有联系的知识相连在一起,使课堂教学更加系统化,熏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也明确地理学习的方式,从而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2]。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地理《世界的居民》教学时,这一单元教学可以始终围绕“世界的居民”,将“世界的人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世界的聚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仿佛在学生的内心中构建一个知识的树形图,将教学重点、难点、基础知识分别罗列在树状图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养成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不自觉的联系知识,形成全面化的地理体系,更加深入地把控地理知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经常应用的教学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活力,赋予枯燥的地理知识趣味性,使地理知识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图片、视频来创设教学情境,如黑龙江漠河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景象和广东的“艳艳高照、树叶繁茂”景象,让学生在真实逼真的情境中真实感受我国气候的差异性,营造活力课堂,学生通过景象对比,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知识,让学生联想气候时不自觉即想起景象,既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也利于学生深层记忆。
(三)巧设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营造活力地理课堂,离不开教师巧妙的课堂提问,教师要加强对教学问题的重视,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启发性、指引性,使问题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探索性,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开发学生地理思维。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地理中《天气和气候》的教学时,就是就应摒弃一味地枯燥讲解,而是要通过问题导入知识,引导学生逐层探究知识[3]。首先借助课件播放相关的视频,并提出以下问题:“气候和天气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人类活动对天气有哪些影响?”、“怎样解读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等,将问题作为教学依托,逐层设问、步步引导,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随机穿插提问,让学生的参与感十足,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培养了地理思维,也高效地完成了课堂学习,地理核心素养自然也就逐渐形成。
(四)开展实践活动,深层感知地理
        实践活动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式,让课堂形式更为多样,符合活力课堂的要求。教师应摆脱“灌输式”教学理念,开展多元化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实践深化理论,逐渐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地理中《中国的水资源》这一小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共同到社区、居民区中进行水源分布调查,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并让学生向居民传递解决用水的理念,这样富含趣味性和成就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材知识学习,对知识感知更加清晰明了,也就巩固了地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了坚实根基。
结束语:综上所述,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科学地进行教材备课,并结合学生学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课堂教学多元化实施,巧设课堂提问、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多样化方式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也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源动力,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地理思维、地理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天娇.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3):153-154.
[2]胡慧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1(03):65+67.
[3]何旭辉.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初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21(13):145-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