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荣
广东省博罗县罗阳第一中学 广东省 惠州市 516100
摘要:初中历史的教学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历史品质和品格,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形成完整的历史逻辑,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课堂的核心素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凸显。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帮助学生能够知古今,晓当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对策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可以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传承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他们懂得如何正视史料,实事求是,培养民族感情。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1]。
一、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特别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丰富自身发展和社会所必然的素质。这种素质至关重要,它强调个人的一般素质,以及社会责任的改善和加强。同时,它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团队观念和实践观念。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情、行、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初中历史课堂改革的目标。良好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2]。
二、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中遇到的障碍
初中历史教学旨在培育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素养品质一一俱全的人才,但这些年来全面发展的人才有,但很少。因此,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中遇到的障碍有社会风气和教师素养两方面影响。
(一)社会风气
新时代因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初中学生们能从网络了解更多的信息,一些负面的思想也极易影响学生的三观和立场。比如笔者通过微信、微博、QQ、论坛等学生喜欢的场所中发现,不少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言语和行为中出现了“厌世”、“暴力”、“阴郁”等等不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能抓住学生课堂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效果甚微。
(二)教师素养
新时代随着各类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涌出,教师们也在力争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知识能力和素养不足,这些教师无法与时俱进,在教学时并未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甚至有部分教师个人品德不过关,以此无法完全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率先确定预期教学结果,明确教学目标,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为此历史教师就需在钻研、分析历史教学和历史课程标准基础下,明确本堂课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明确本堂课需要理解、消化的内容,明确本堂课的重难点、疑难点等。确定学生在本堂课中习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后,教师即可着手去构建针对性的基本问题框架。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是一门具有学术性和现实性的学科,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深历史知识的教学,注意与学生学科兴趣的紧密联系,其主要目标是努力确保每节课都是独特的,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并与时事进行联系和比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探索相同的内容。
这不仅可以成功地实现历史知识迁移的教学前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历史思维方法,并发展他们历史的解释能力。同样,创建客观、公正地评估历史事件的特定场景,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在历史解释方面的素养。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学生之前获得的一些知识。这不仅可以分析和巩固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可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然后,可以使用课堂问题来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例如以下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等,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认真考虑,教师将课堂上要执行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进行独立学习,鼓励学生依靠历史资料和历史理解,让他们根据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将自己置于特定的场景中,并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判断。这不仅有效降低了学习的复杂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意愿,而且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诠释,促进了学生历史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深入挖掘课本育人资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育人性十足的科目,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可针对性开展主题历史教育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素养,以此为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三观,培育合格的历史人才。以“爱国情怀”素养主题为例,可从“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这一系列中华民族遭遇的侵害运动中了解到当时中国的境地。从这些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后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与犯下的罪孽、死去的无数百姓中激发初中学生铭记历史、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和精神。
教师可以搜集资料、音视频和图片后,将其整合成5-10分钟左右的视频,视频中可以“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为主题。从最开始被一堆强盗入侵,从最开始的满目疮痍到后来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强烈的对比能培养初中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和国家自信、为国效命的精神与情怀。以此借助于历史教材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下,有效刺激初中学生的耳、眼、心,以此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基础上带给学生震撼,使学生暂不能忘,以此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育人功能。
(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有着极为深远的育人功效,其中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其家国情怀的培育能够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情怀,培养学生铭记历史、肩负社会责任的良好品质。初中学生因年龄原因并未经历过历史,而借助于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深入体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渗透出的浓郁情感,从这些英雄事迹、史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可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红色景点等去参观,学生对国破家亡之际奋勇抗战的革命前辈升起浓烈的崇敬精神,体会到当时国家的艰难,感悟到英烈的不畏艰难奋勇抗争的爱国精神,进而在此种环境下有效培养学生肩负责任的爱国情怀。
还可以以班级为例,班级可开展小型的班级“历史故事”分享活动或“我最敬佩的英雄”等演讲活动。在“历史故事”分享中学生们可就最能影响自己的故事进行分享。比如有常见的“雷锋叔叔故事”、“黄继光”、“邱少云”等等知名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耳熟能详,且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学生不自觉去学习这些历史故事与人物中展现的情感。
结论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教师需理解透彻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方式、丰富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历史核心素养渗透给学生。以此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加强学生的思想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君.初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
[2]吴露萍.刍议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J].科学咨询,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