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如何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丁艳妮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地理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丁艳妮
        惠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学校  广东省 惠州市 516008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地理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地理思维,提高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它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学以致用,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研学旅行的优势一目了然。那如何让研学旅行更好地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本文以“中国传统民居”为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研学旅行;传统民居;
        所谓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1]的一种体验。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特别是学到中国地理部分,比如说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不仅表现在人文方面,其自然特点如气温降水、地形地势、土壤、河流等都是各有特点。也正是这些不同,孕育了我国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象,要想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地理认同感,引进研学旅行这样一种寓教于游的实践模式,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尝试。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2]。”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教师点拨,同学讨论而受到启发,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教育呢。
一、研学旅行中传统民居的选取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户外体验学习活动, 笔者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传统民居作为研学旅行的考察对象。在选择民居时,主要考虑其规模和典型性。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南方地区特色建筑出发,一路向北到北方特色民居,然后再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结合学生课堂上了解到的自然地理要素等相关的知识,制定好研学目标,要求学生能根据民居特点,注意去观察当地的自然地貌、学会简单了解民俗特色、习惯,进一步分析传统民居形成的原因。
        南方地区,从干栏式竹楼出发。干栏式竹楼,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的主要民居。一般竹楼下部架空,上层住人。这样的建筑,学生平时是比较少见到的,会比较感兴趣。通过了解干栏式建筑,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下层不住人,还可以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热情。在这里,教师可以进行民族平等教育,让学生及时了解我国国情,培养家国情怀,也怀着一颗友善之心去和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相处,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接下来走进福建土楼,它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大型民居,就地取材,外墻可厚达一至二米,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作用。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客家人会建造这种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呢?为什么要聚集而居?跟地形有没有关系?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土楼在这里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上述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还可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玩有所获,学以致用[3]。当学生从中了解到一些历史原因的时候,也能感受到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不易,激发他们乐观面对生活勇气,珍惜目前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当属四合院,而四合院又以北京的最为典型。它的朝向一般是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庭院方正,尺度不大不小。而东北地区的四合院,屋顶坡度会更大,院子也会更宽。这些现象的形成都是为什么呢?在这里可以让学生从气候等方面去进行对比学习。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方法,放手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小组合作一起探讨其蕴含的地理知识,在不断地观察、分析中,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再看西北地区,民居最具特色的要数窑洞和蒙古包。位于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是当地劳动人民利用黄土土层深厚、疏松和直立性等特点,凿洞而居,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建筑。而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主要是就地取材,便于搭建、拆卸和移动。在学习这两种民居时,可以采用异同点对比学习法,让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总结,更好的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4]。                                                                     
    最后来到青藏地区的碉房,它们一般建在山顶或河边,就地取材,其外形有些像碉堡,主要是为了防御。平顶,窗户很小,碉房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形态,引导学生从地形等方面进行思考,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得出正确答案。
二、研学旅行的收获与反思
(1)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升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的地理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参与者。但研学旅行会将主角调转,让学生变为主体[5],自主地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地理现象,其热情是特别高的。这个时候教师加以鼓励,让学生继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表达,把学习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那学生地理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了。
(2)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不同民居的研学旅行,学生了解到了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民居会有较大的区别。在走访每一个地方的时候,学生也学会了运用地图去建立空间概念,把所了解到的重要知识点,用地图形式表示出来。对于该区域周边的环境、交通,做到心中有数。
(3)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崭露头角
         平时在做题时,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经常都会显得考虑问题不周全。这次研学旅行,学生对于民居形成原因的分析,基本上已经能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不仅是自然方面,人文方面往往也能考虑到。
        总之,研学旅行是一种特别值得实践的教育教学新形式,虽然在实施起来,会有比较多的困难。但笔者相信,只要教师足够用心,和多方面形成合力,是一定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和更有效的育人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高金海.行万里路,学万卷书——论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的高效开展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201-202.
[2]张奎,郭鹏,徐权,范泰洋.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15):112-114.
[3]陈飞猛.善用研学旅行提升初中地理学科素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9):69-70.
[4]黄婷.基于研学旅行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282.
[5]孙小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的思考[J].科技资讯,2020,18(17):145+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