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杨怡婷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杨怡婷
        惠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学校  广东省惠州市 516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之我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现阶段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作为小学义务教育中重要组成环节的小学美术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思维,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阶段不能避免的教学环节,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活动中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动手能力;教学措施
        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小学教育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初中学习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奠定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和教师对美术教学不重视,教学观念传统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有部分学校和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仅是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重视,而且对于美术教学课堂活动都不重视[1]。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于美术教学课堂不重视,长此以往,美术教师的课堂活动甚至出现为其他学科让路的情况。而且,学校和教师的这种行为往往会影响到美术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甚至会降低美术教师进行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形成越来越坏的恶性循环。
        (二)教学目标设置脱离实际,不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
        现阶段出现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多数美术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脱离小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像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多的涉及到美术理论知识。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所以教师想要实现有效果的教学活动,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的理论性知识。其次就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能达到深入美术作品中欣赏美的水平,理论性知识过多的涉及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造成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活动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下降[2]。
        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创建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灵感
        创作来源于生活,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小学生没有接触过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行为。所以教师创建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灵感[3]。
        比如说教师在教学《六面怪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面具舞蹈,然后询问学生知不知道这是什么舞蹈。之后教师进行讲解:在远古时代,人们相信,戴着面具跳舞能够达到驱鬼降魔、消灾祈福的作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说一下现代社会戴面具都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会回答保护脸部免受风沙的侵袭等等面具实用的功能。教师可以顺势引导面具的文化作用:由于面具舞的存在,现阶段面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远古时代的先人们进行这种舞蹈的原因,帮助我们了解远古的文化。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制作在现代社会中能发挥实用作用的面具。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想到面具的高科技作用,制作一些能够保护身体或者能够原地起飞的面具,小女孩一般比较爱美,制作的面具可能作用就是能够随时更换身上的衣服等等。

通过生活实际的需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灵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拓展,通过拓宽想象空间,培养动手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虽然绘本教学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手工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基于小学生现阶段的实际特点,教师也应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可以在美术课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等,使得学生在锻炼中逐渐的强化动手能力,将美术学科的内涵和价值真正的展现出来。例如,针对于小学生而言,活泼、好动是学生主要的特点。所以,在美术课程当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动手内容,比如皱纹纸做花、盘艺、用棉花、袜子做娃娃等,这样的形式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强化,达到理想中的培养目标。
(三)结合游戏教学,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爱玩,不能够聚焦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活动中,最好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说教师可以结合游戏教学,教师在教学《蹦蹦跳跳》这一课的过程中,先组织学生玩一个游戏,就是学生只能用蹦跳不能用走的方式进行传统的丢手绢游戏,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拿出自己制作的纸弹簧,帮助学生掌握制作纸弹簧的基本折叠知识和方法,了解纸弹簧的特点。学生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原料和颜色制作出不同性能的纸弹簧,比如说利用硬纸片做出来的纸弹簧性能强劲,能够跳得更远,利用软纸片做出来的纸弹簧性能就相对较低,跳得不高也不远。在学生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纸弹簧比赛,对于比赛的优胜者和用心制作纸弹簧的学生,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对于动手操作的乐趣。在颁奖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对自己制作的纸弹簧进行上色和修饰,通过这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乐趣,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四)专门开设手工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能够直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措施就是专门开设手工课程,由于学校本身已经有美术课程,所以新开设的手工课程可以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附加课程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这种课程时可以全凭学生的自愿进行课程安排。
        学校在设置专门的手工课程时,可以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如果学生报名人数没有达到开设手工课程的要求,那么就将手工课程的准备工作转移到美术课堂中来。在进行手工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按照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对制作的作品种类和形状不做要求。比如说美术教师的课程进度到《飞行梦工厂》这一部分,那么在设计手工课程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直升飞机模型、直升飞机笔筒或者是竹蜻蜓等等。通过使用废旧纸盒和其他原料进行作品制作。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的理念。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在美术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必须要提高学校和教师对于美术课堂的重视程度,必须要保证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时降低理论性知识在课堂中的占比,提高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美术动手知识的占比。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所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丹丹.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 速读(上旬), 2019, (5):139-139.
[2]吴娟. 浅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 (5):1-1.
[3]刘冬艳. 试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 环球慈善, 2020(3):186-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