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五大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田燕妮
[导读]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推进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音乐作为小学时期的基础学科
        田燕妮
        惠州市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  广东省 惠州市  516001
        摘要: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推进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音乐作为小学时期的基础学科,理应走在创新的前沿。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仍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方法,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够,结果自然差强人意。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学音乐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有效性
前言
        小学既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音乐素养形成的关键节点。作为学生的领路人,音乐教师理应担负起职责。从结果上来看,教学目标并未完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教学策略选择不当。为此,本文从五个方面研究,旨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工作思路,夯实教学基础
(一)以生为本,巧设情景
        二度创作是音乐的一大特点,但并未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所体现。一般来说,教师会采用模块化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想扭转这个局面,需要教师吃透新课标。以兴趣为导向设计教学情景,并在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举例来说,在学习《打虎上山》,可创设角色扮演情景。表演开始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这首歌的节奏。前期节奏比较紧密,旋律比较舒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人幻想出杨子荣在壮美雪原中策马驰骋的场景。在中期,节奏适度放缓,逐渐趋于规整,用以表现杨子荣赴汤蹈火的决心。后期节奏突然加快,给人以紧张的感觉,以此彰显出杨子荣势捣匪巢的英雄气概。待学生掌握要点后,就可任其选择角色。当角色确定后,播放音乐,营造气氛。虽然内容上不够严谨,但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经过教师的指点,学生对《打虎上山》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规范要求,深入了解
        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音乐基础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问卷,还要选择适合的时间。待学生填写完毕后,教师要立即进行整理分析。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清楚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每堂课结束后,教师要做一个简短的调查,以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进行优化,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调动感官,搭建桥梁
        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判断出每一位学生的联觉能力。科学表明,学生的联觉能力越强,参加音乐活动越积极性。在活动中,教师要以多方式呈现内容,并做好引导服务工作,促进学生联觉能力的提升。
        举例来说,在《茉莉花》一课中,教师可将事先准备的茉莉花展示出来,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此举能够让学生的感知达成统一。在后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不会出现偏差,获取知识经验的效率显著提高。在《动物说话》一课中,可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小鸡的声音是X X│X X X│叽叽,叽叽 叽,小鸭的声音是X X│X X X│嘎嘎,嘎嘎 嘎,青蛙的声音是:X X│X X X│咕呱 咕咕 呱,喜鹊的声音是X X│X X X│喳喳,喳喳 喳。在模仿声音的同时,允许学生加上动作。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节奏感。
二、借鉴传统教学,提升教学实效
(一)深度剖析,挖掘优势
        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传统教学模式趋于完善。虽然说其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但其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譬如,教学安排比较紧凑,所讲的知识也不加修饰,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对教学过程进行把控,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这些都是好的一面,不好的地方在于教师主宰课堂,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以此打造高效课堂。


(二)去粗取精,简化情景
        只有打破思维定势,才能营造新的情景。情景能否展示完全,关键要看时间投入的多少。在音乐学科中,存在一些抽象概念。将其转化成具体知识,能够节省一部分时间。只需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妥善使用教学工具,就能简化情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音乐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幅提高。
三、调节呈现次序,突出音乐特性
(一)控制出场,突出重点
        在设计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重难点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音乐,并感受其魅力所在。曾有人做过对照实验,给一组学生先呈现情景,再展示音乐,给另一组学生先展示音乐,再呈现情景。结果表明,后者的效果更好。所以说,教师要安排好教学内容的顺序,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思考。有想法产生后,学生就会自主进行探究,进而揭开音乐学科的神秘面纱。
(二)控制次数,谨防滥用
        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景,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见此状,不少教师就会增加情景的使用次数,但结果却差强人意。空口无凭,必须要以事实说话。在《哦,十分钟》一课中,笔者每隔五分钟就呈现一组情景。一开始,学生还能表现积极。随着呈现次数增多,课堂秩序逐渐变得混乱。只见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倘若意见不被采纳,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涣散。到最后,学生大多处于失控状态。借助这次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有效控制情景呈现次数。
四、提高把控能力,使效果最大化
(一)深入情景,提高能力
        情景是连接音乐和学生的桥梁,能否完全发挥作用,关键要看教师是否拥有较强的能力[2]。当前,学生能够轻松获取到各类资源。倘若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不新颖,学生就不会提起兴趣。只有创设出适合的情景,才能让学生有一个长足的进步。在这件事上,教师要下足功夫。深入分析学生学情及教材内容,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差异化教学。例如,在讲解播音艺术时,一定要和声乐艺术区别开来。同时,塑造音色的多样性,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
(二)强化意识,拓宽思路
        教师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课本上,还要积极引入课外资源。例如,将旋律感较强的《赛马》搬进课堂,对其展开深入分析。播放完第一遍后,可将作品划分成三部分。再播放第二遍,分析每部分的特点。第一段的旋律比较欢快,在脑海中可勾勒出烈马奔腾的场景。第二段用的是八度音,以此表现出骑手豪迈的特点。第三段的旋律更加强烈。为了学生有一个更好的体验感,教师允许学生拍手跺脚,或者模仿骑马动作。
五、培养家庭氛围,强化音乐基础
(一)积极参与,开拓视野
        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并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要和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以便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倘若学生对某种音乐感兴趣,家长要给予最大的支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家长要陪伴其左右。这一举动为学生注入无限动力,从而让其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善于认可,善于鼓励
        家长要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这样才能发现隐藏在深处的问题。主动和教师沟通,共商解决办法。就算是有了方法,解决起来也殊为不易。在这期间,要多鼓励,少指责,以体现对学生努力付出的认可[3]。待养成良好习惯后,音乐素养一定能形成。
六、总结
        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解决成为需要思考的课题。笔者以为,坚持“五步走”策略,可摆脱教学困局。第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夯实教学基础。第二步,借鉴传统教学,提升教学实效。第三步,调节呈现次序,突出音乐特性。第四步,提高把控能力,使效果最大化。第五步,培养家庭氛围,强化音乐基础。

参考文献
[1]丁瑞影.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262-263.
[2]施晓燕.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5):290-291.
[3]娄晓丽,肖婉秋.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J].北方音乐,2019(03):127+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