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
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 264500
一、形成背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要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各中小学积极优化德育环境,努力改进德育方法,用心拓宽德育渠道,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展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但是教育的整体育德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重视道德与法制、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淡化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此,山东省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积极推行“七彩德育”教育模式,以德育为载体,着力构建五育并举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精心打造真实明心、踏实践行、厚实致远的“尚实”教育。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努力探索科学和德育的渗透,用心寻找二者的融合点,以德育为航标、以劳育为抓手设计契合课标、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激发科学学习的波澜,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科学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下面以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2课《种子发芽了》为例谈谈“科学渗透德育”的“三步上篮”做法,分享我的教育成果。
二、实施目标
(一)科学目标
1.切开种子观察,认识种子的结构。
2.进行对比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植物生长所需条件。
(二)劳动目标
1.学会土豆、白菜、大蒜、花生等常见植物的栽培和管理。
2.做一道美食,或参与帮厨、田间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
3.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熟练的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深厚的劳动素养。
(三)德育目标
1.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求实创新的良好科学素养。
2.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勤俭节约的高尚道德情操。
3.弘扬扬俭抑奢的社会风尚,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回报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三、实施过程
《种子发芽了》要结合学生对植物的生长经验,认识种子的结构,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德育是“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依托文本、结合生本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感受成长快乐,陶冶思想情操。
(一)真实明心——探求真知,让教育焕发活力
1.情景描述
课堂上,同学们切开种子,发现种子的内部结构有种皮、胚芽、胚根、子叶。我趁机引导大家思考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株植物的,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踊跃发言,“需要水,因为家里的小花隔几天就要浇水”“南阳台的花儿比北阳台的长得好,所以植物生长需要太阳光”“还需要温度,我看奶奶生豆芽总是放在暖气旁边”。我因势利导布置了课后的劳动实践任务——设计三组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出水分、温度、空气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成果展示
第二天,就有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QQ作业夹里上传实验照片,他们兴致勃勃地分享了实验结论和心得。五六天之后,孩子们又展示了一盆盆生机盎然的植物盆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非常直观地了解种子的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子叶只是给幼苗提供营养,并且探究出植物生长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看着柔嫩的茎叶,我似乎看到孩子们雀跃的笑脸——学习不再死板,课堂有了活力。
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求真尚实的意识,让教育回归生活,凸显出教育的生命力和灵动性。
(二)踏实践行——增长智慧,让教育彰显创造
1.情景描述
师:我们乳山有三宝——茶叶、牡蛎和大姜,清明节前农民伯伯就开始栽种大姜,但此时地温有些低,你有什么好方法呢?
生:覆盖地膜,可以保温,防止水分蒸发,能使大姜更快地生长。
师:大家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棒极了!经过本次劳动实践活动,你知道植物是怎么繁殖后代吗?
生:用种子繁殖……是不是根、茎、叶都可以繁殖呀?
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繁殖方式,在实验中验证你的猜想。
2.成果展示
孩子们从厨房里搜罗出白菜、大蒜、土豆、红薯、花生、大豆等,甚至阳台上的小肉肉都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投桃报李”,在浇水、施肥等精心管理下,他们的实验对象以茁壮的姿态迎接小主人的检阅。此环节是第一阶段的拓展延伸,依托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焦急的期待,磨练了他们的性情,增进了他们的心智,惊叹于植物繁殖的神奇,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升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三)厚实致远——涵养品德,让教育充满温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三阶段中我围绕“种子生长”主要从三个方面细化劳动教育,升华德育教育,由课堂、文本再次回归多彩的生活,锤炼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1.构建崇尚劳动的价值体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植物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需要农民伯伯细心地管理——浇水、施肥、间苗、除草、杀虫等,孩子们利用周末或假期参与一次田间劳作,虚心向大人请教劳动技巧,体会劳动的辛苦,净化心灵,学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2. 夯实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
孩子们走进厨房做一次美食或参与帮厨,进一步品味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珍爱粮食的优良品质,提高厉行节约的自觉性,争做勤俭节约的表率。
3.弘扬扬俭抑奢的社会风尚
孩子们去寻找浪费现象,直观感受粮食浪费的严重性,深刻体会制止浪费刻不容缓,增强厉行节约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孩子们从一日三餐做起,约束自身,监督父母,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自觉做扬俭抑奢的传播者,积极宣传“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思想,带动家庭,辐射社会,形成文明用餐共识,“小手拉大手”共同打造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四、实施效果
“科学渗透德育”的“三步上篮”学科整合模式,即“知识——能力——情感”螺旋式提升,以科学课本为载体,以劳动实践为抓手,充分发挥了劳动育人养德的功能,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亲历劳动过程,体验、固化科学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引入源头活水,激活了科学教育的碧波荡漾,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学生的潜能,丰富了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了独立思考、创新创造、科学探索能力;以劳树德,丰盈了孩子的劳动精神,培养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养成了厉行节约的自觉意识,增强了爱祖国、爱人们、爱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小学的爱劳动、会劳动蔚然成风,家庭、社区、学校处处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爱学习、勤学习劲头十足,孩子们比学赶帮超,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比赛频频获奖;爱他人、乐奉献以为己任,孩子们积极志愿服务,以微薄之力温暖他人、服务社会。孩子和善博爱、尊道崇德,学校教育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五、活动反思
有生命的教育,有温度的教育,应该是师者的不懈追求!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德育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的实效。一方面教师依托各科课程资源,努力挖掘德育节点,积极创设实践条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劳动精神和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学校将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入、实践育人。
作者简介:李兰(1973.04),女,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乳山,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