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任
吴川市梅菉中心小学 广东 湛江 524500
摘要:小学生作为我国和各族人民发展的花朵,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者以及建设者。是中国实践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有利于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要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必然趋势与选择,其在小学生与其他各科学习中起到了一定的建设作用。
因此,笔者展开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民族团结内容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质建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民族团结内容;教科书;分析与运用
前言: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取向,面对全国的小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对民族团结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利于小学生深刻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而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民族团结内容的分析
五年级上册教科书有32个教学话题,下册教科书有34个教学话题,根据分析统计,五年级上册教科书涉及民族团结内容的教学话题有16个:“海陆兼备的中国”、“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丰富多样的文字”、“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意蕴隽永的汉字”、“影响深远的汉字”、“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五年级下册教科书涉及民族团结内容的教学话题有20个:“探寻优秀家风”、“虎门销烟”、“圆明园的诉说”、“甲午风云”、“革命先驱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勿忘国耻”、“众志成城”、“中流砥柱”、“走向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保家卫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扬眉吐气”、“改革创新谋发展”、“精神文明新风尚”和“走进新时代”。
上册的“海陆兼备的中国”是关于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以及行政区划的教学话题,主要介绍了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我国的基本地理常识以及台湾省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内容,因此将此教学话题归属于“国家层面(B)”主类目、“B-1国家地理常识”次类目。
“好山好水好风光”是关于中国地形地貌的教学话题,主要介绍了《中国地形》图、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布图和长江三峡、黄河上游、黄山、天山牧场等自然风光等;“一方水土一方生活”是关于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教学话题,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因此将上述两个教学话题归属于“国家层面(B)”主类目、“B-1国家地理常识”次类目。
《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关于中华民族各民族特点的教学课题。其中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全国56个民族共同构建而成,组成这样的大家庭。在平等互助之下,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每个民族都离不开”是一门关于“小聚落”不同分布特征、文化不拘一格、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教学课题,形成了有我有你的新格局而你在我之中,谁也离不开别人;“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也是对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教育,建议各民族只互相尊重,加深了解。和平共处才能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上述三个教学话题都是与各民族友好相处有关的,因此将它们三者都归属于“国家层面(B)”主类目、“B-3中华民族大团结”次类目。
“千姿百态的汉字”、“古老而优美的汉字”、“寓意深远的汉字”、“影响深远的汉字”、“繁星璀璨的古代科技巨擘”、“引领潮流的古代科技创造”等“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都是关于中华民族独特传统文化的教学课题。因此将上述6个教学话题都归属于“国家层面(B)”主类目、“B-2各民族文化历史和节日习俗”次类目。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都是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话题,因此将上述三个教学话题都归属于“国家层面(B)”主类目、“B-4其他”次类目。
下册的“探寻优秀家风”是与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家庭文化有关的教学话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该教学话题归属于“国家层面(B)”主类目,“B-2各民族文化历史和节日习俗”次类目。
“虎门销烟”、“圆明园的诉说”、“甲午风云”、“革命先驱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勿忘国耻”、“众志成城”、“中流砥柱”、“走向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保家卫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扬眉吐气”、“改革创新谋发展”、“精神文明新风尚”和“走进新时代”19个教学话题均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关的内容,属于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因此将上述19个教学话题均归属于“国家层面(A)”主类目,“B-2各民族文化历史和节日习俗”次类目。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民族团结内容的运用建议
1.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来潜移默化地传递民族团结内容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愿景,是具有引导功能的隐性教学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力量,应该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来推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将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渗透进校园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学校的一草一木“会说话”,一砖一瓦“能交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民族团结内容;与此同时,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还要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交往氛围,综合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来共同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传递民族团结内容
教师要妥善处理教科书中各个层面的民族团结内容,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传达民族团结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不要盲目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法、视觉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以摆脱“枯燥”、且较为乏味的教学。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民族团结的内容,能够将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与其他民族的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三、结语
总之,小学生是独立的、处于发展中的、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他们是在现实生活中成长的,生活中的经历和经历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内容和生活条件,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生活实际来进行备课,精心设计民族团结教学内容。教科书作为小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和构建认知结构最直接的桥梁,对于丰富小学生民族团结知识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将所学民族团结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将生活体验进行内化。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参考文献:
[1]何思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李英英.某小学民族团结校本教材文化选择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