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到立美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胡晓敏
[导读]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理解音乐的关键能力

        胡晓敏
        惠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学校 广东省 惠州市 516001
        摘要: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理解音乐的关键能力,而创造能力则是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升华,同时也是促进音乐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和创新教育,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并提升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的兴趣与积极性的开发,让中小学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鼓励学生更加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审美;立美;中小学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研究
引  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开展中小学生的审美和创造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生理与心理方面也相对缺乏经验。此外,由于美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将其渗透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背景之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还应当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魅力,整合所学的音乐知识,并形成完美的音乐知识体系框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升。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与分析
        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驱动力,它是学生与音乐保持亲密接触、并实现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日常生活的前提。现如今,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认真解读音乐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且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这样的教学方式才会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成为他们心中美好的事物,让他们真正喜欢音乐课程。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人们常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可以塑造人的感情,提升个人的修养,也正因为如此,中小学阶段艺术类课程教师的重要性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小学阶段开设音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优秀的歌手、舞者和表演者,而是让学生从基础阶段的教育开始便形成学习音乐的兴趣。此外,音乐这门课程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帮助也十分明显。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经过音乐课程的教学,他们的审美和创造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地提升,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其他的学科,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提升。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基于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学若要实现“以美学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总目标,那么就应当深入探究中小学音乐教材以及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为此,音乐教师首先应当选择一首具有典型音乐美感的乐曲,这是审美教育开展的基础,也是审美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步骤。而怎样的音乐才是具有音乐美感的乐曲呢?部分教师认为只有那些经典的古典音乐才是具有音乐美感的乐曲。但实则并非如此。

评定一首音乐乐曲是否具有音乐美感,并不是从这首乐曲的著作者的名字来断定。而是应该以它所处的时代为基础,从当时的文化背景入手,去欣赏这首乐曲是否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其在该乐曲中运用的音乐手段是否具有研究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这首歌曲中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直观真切地让听众所感知,并在聆听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且得到了同时代或是后时代音乐者的赞扬。同时其所运用的音乐手段值得后来者分析研究、学习模仿。这样的音乐乐曲才是真正具有音乐美感的乐曲。,才是值得教师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音乐曲目。其次,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还应当为学生创设创设具有美感的教学环境,其同样也是落实审美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完备的教学设施,多样的教具种类以及具有高水平的音乐教师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且充满音乐氛围的教学环境,并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之中释放天性,开拓思维,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之美。例如在教学《黄河颂》这首歌曲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黄河的磅礴,让学生感受到其冲击力和震撼力,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展示《黄河大合唱》的内容、格局以及其创作过程,以此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这首歌曲的内在情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这首歌曲,如这首歌曲是以颂这种体裁来写,是以庄严、隆重的形式来赞颂黄河的雄姿等等。教师以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学,将审美教育思想准确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审美产生深刻认识。
        (二)基于创造能力教学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创造能力是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升华,其贯穿了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方方面面。在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中,音乐创造能力的教学是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也是其中不可获取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提升了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去结合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对音乐进行创新,并在创造全新的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出来,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 创新意识与能力。此外,在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将自己当成学生学习音乐之路上的引导者。这样教师就不会去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的想法之上,从而对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产生一定的遏制,而是让学生随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自由创造。且教师对于学生所创造的新音乐,应当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班级互评以及教师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和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班级共同努力下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梅花三弄》时,教师在完成相关音乐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对这首歌曲进行创新,如将其中的歌词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进行编排,以完成一首新的乐曲,也可以让学生按照歌曲的节奏去重新填词,甚至可以让学生以梅花为核心,重新进行编词和编曲。待学生完成创作之后,教师让学生将其进行班级展示,由大家共同点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总结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教师的人生经历以及自身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和积累相较于学生而言更加丰厚,因此其在学生的学习之路上往往都是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而在漫长的音乐学习之路上,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日积月累,经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会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在学生踏上这条音乐学习之上的初期,为学生进行正确提醒和引导,让学生在这条道路上找准前进的方向,并慢慢形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创造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
参考文献?????
[1]赵天夏.从审美到立美——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20(07):185-186.
[2]朱晗,王志军.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黄河之声,2019(3):90-91.
[3]李密.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04):206.
[4]田亮.音乐教育对中小学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用研究[J].牡丹,2015(22):115-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