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姬爱民 刘良旭
华北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 唐山 063210
摘要:教育实践是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它的重要性是无可质疑的,这一点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从对教育实践的定义到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等不同角度,分析了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将目光指向做为综合人类学的教育学的构筑。
关键词:教育实践,高等教育,广义教育实践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已成为教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论题,搞好这项工作,对于指导教学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教育理论之贫乏,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者们发出呼声已经很久了。日本著名教育家胜田本一阐述了他的观点[1]:关于教育科学的研究,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支撑的作用。我们虽然没有以教育科学做为一门技术而感到不体面,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进一步以它做为一门“纯粹科学”而自豪。我们面临的现实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实践问题,总而言之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我们正在不断探求的科学理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探求这个科学理论的精神,很明显就是要实现一个价值,即实现人类价值。实现这一要求的教育科学研究,即使在其它研究领域可以做一些短暂逗留,但至少它的实践性却是刻不容缓的,它不能老是漂在理论上,也不能老是停留在其它领域中,它必须尽快地走到教育实践中去。
1 何为教育实践
教育学是以教育实践为对象的,同时它又在实践中生存、发展着。离开了实践这条根,在实践中不能发挥作用的所谓“教育学”,是不能称其为教育学的。在以往的教育学研究中,教育实践的定义一直是研究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把教育实践定义为“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2]。郭元祥[3]的教育实践定义中加人了教育观念与实践之关系的维度,他把教育实践定义为:“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金顺明[4]把教育实践理解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
教育实践是探求问题实质,从中获得真知的唯一源泉,是对所有研究的结论有无价值的最终检验。也就是说,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学的目的,是教育学的检验标准,也是是教育科学的源头之水。教育实践中,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轴心的课堂活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将上述内容进行整体性规定的政策,以及社会对教育所惯有的期待等等,上面所说的内容构成了教育实践的整体构架。按照这种教育实践整体构架,将这种实践对象化的研究也与教育实践的构架相适应,具有了自己的构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教育实践被狭隘地理解,于是有了以教授、学习过程的研究为中心课题的教授学、学校教育学,这些理论都成了传授教育学的中心内容。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把教育工作做为社会问题来做,同时也都有了这样的共同视点,即从更广阔的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的视点来看待学习。相对于教育学而言,将其称之为教育科学,并将其从狭义教育学中分离出来。
2 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体现,是对教育理论的反应,教育理论的核心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来反应出来,所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生相依的关系。
从现在的教育观念看来,教育理论不仅仅是古板的课堂教育了,而是向着创新课堂的发展,可以这样认为,教育理论的好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有创新课堂的形成,学生们新型课堂的成立登教育理论都占着非常大的比重。教育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是不明而喻的,只有把教育理论做好了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系统性的体现,把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都想到,教育实践也会相对顺利一些,教育实践就是教育理论实施的平台。
高等教育学作为各个国家为了改革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国家主义色彩。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学科制度化既规范了高等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也窒息了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想象力。在有些国家,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疏离,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象征性远大于实用性。为走出学科发展危机,高等教育学急需一场“革命性”的改造,以适应新的实践需要。在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和学术专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高等教育学只有为改进人类的高等教育实践作出切实的贡献,才能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承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3 如何进行教育实践
谈到教育实践以及教育理论面向教育现实的时候,就会遇到怎样捕捉“教育实践”这一问题。早在三十年前,这个问题就是教育史学研究、教育科目研究、教育社会学等教育科学论争的主题之一。日本教育学者曾把“对于含有有组织地政治、社会营造在内的人类养成中,所起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称之广义的教育实践,把“教师对于学生有意识的作用”名之为传统意义上教育实践,教育对象的研究多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践为中心的。按照上述的观点,教育学的担负者只能由教师自身来承担,教师自身的作用是比任何人都重要的。外国教育家皮亚杰先生在指明教育学滞后于教育实践时,也曾经指出:“医学只能由医生担负起来,工程技术学只能工程师担负起来,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那么,教育学也只能由教师承担起来,而别无其它。”同时,在我国有关文件中也曾经指出:“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思路和设想,掌握有关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以及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学说到底就是这样的科学。也就是说,构筑教育设想的本身,就是一种对于学问的实践。学问和教育(教育学和教育实践)构成了缺一不可一个整体。”
从以上论点来看,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期待着做为以广义的教育实践为对象的教育科学以至社会科学,通过对于对象批判性的研究,作用于教育关系的构架,或者说注入教育关系者以教育意识,以推动狭义的教育实践。
总之,作为高等教育,我们需要将目光指向做为综合人类学的教育学的构筑,以推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说,以迄今为止的“发展和教育”为中轴,把认识和行动的历史和社会的规律性、认知和行为的组合框架的问题组成一个构图,在这个构图中提出教育实践能够把握怎样的价值这个问题。首要的是,将其放在认识论的焦点上,把发展认识论和知识社会学结合起来,以这样的工作方法推进研究工作。在这种“学”的构想中,比起对于教育实践的直接贡献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人们对“人类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发展与教育的表象”中,并且在历史和社会的框架中,进行深入的追问。这样就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
参考文献
[1]胡建华.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4):1-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73.
[3]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1):38-42+105-158.
[4] [1]金顺明.论教育实践[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4):11-17.
作者简介:李海英,教授,华北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