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李朝海
[导读]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其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朝海
        定远县城北小学         安徽省滁州市   233200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其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正如夜空中的繁星般夺目璀璨,星光熠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养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重视经典诵读,使其和教学内容完美结合,便能更好地发挥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经典诵读  小学语文
        国学经典简约却不简单,寥寥数语总能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而言:不学诗,无以言。近几年,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成为校园文化特色的追求。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全面阐述了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实施策略,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诵读有一定启迪性和示范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1、诵读经典:快速增加识字量。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识字乃语文学习的首要阶段,在小学低年级便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可以快速增加识字量。对于能在古诗中识字的学生,我会大力表扬,并且奖励小红花。于是语文课上,总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老师,这个字是某某古诗里的,诗句也随口而出,这种识字教学方法真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2、诵读经典:开发记忆,增长智慧。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时期,人的记忆力发展极快,到13岁可达顶峰。因此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记忆力是最好的,这时候就开始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神童”,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李鸿章,他们10岁时就可读通国学经典并熟记于心,信手拈来。当代小神童李尚荣九岁就通读《四书五经》,5岁就认识4000字,出口成章的气势无人能敌。可见,孩子的记忆力是很强大的,并且是一种“潜意识”的记忆,只要长时间接触就能牢牢记住,可谓“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人不学,不知义”,常常用心诵读圣贤经典,自然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必将看得更高更远。
3、诵读经典,提高语文素养
        (1)在小学阶段有了丰富的古诗文积累,必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将来厚积薄发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作时方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2)诵读经典,有利于学生成语、格言的积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 有了大量的诗句储备,才可能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日常表达和习作上。
        (3)此外诵读经典能有效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切实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诵读经典,涵养高尚人格
        经典诗文厚重的文化底蕴可以浸润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的灵魂,涵养我们高尚的人格。诵读,为人生打下高雅的底色,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诵读《论语》时,我们可以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感受到孔夫子的人格魅力。孔子认为任何人总是有其闪光点的,他肯定每个人的生存价值。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屈老夫子一颗炽热的爱国心。“香九龄,能温习;融四岁,能让梨”这是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的典范。“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是勤奋好学的教育。看!长枪在雨中飞舞,梦回千年的宋朝,将军凭栏而吊,满腔的愤怒与豪情壮志,化作绵绵细雨。听!那是将军难以释怀的万千愁绪。一曲《满江红》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英雄的无限思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我们继续用最高亢的嗓音诵读经典,用最激昂的情感书写青春,用最执着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二、经典诵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1、重引领:教师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的模仿欲望非常强,他们崇拜老师,信任老师,把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每一次,我都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活动中来。授课前,读准每一个音,细细品味每一句话,领悟其中的育人思想,与学生齐读共诵。学生读,我也读,学生背,我亦背。我们一起诵经典,比赛背,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更是提升了自我的文化储备和道德修养,可谓一举多得,收获颇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巧妙记忆,从描写春景的《春日》、《春晓》、《春夜喜雨》、《咏柳》到赞美盛夏的《小池》、《池上》、《夏日绝句》;从秋之美的《山行》、《峨眉山月歌》、《秋思》到冬之韵的《江雪》、《梅花》,让学生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一路踏歌而诵,做到了“授之于鱼”和“授之于渔”的完美结合。
2、创情境,引典故:丰富想象,激发兴趣。
        “一卷在手,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不仅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还激发他们酷爱语文学习。小学生大都为好奇宝宝,在教授经典诗文时,我总会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或者插入有关典故,努力把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妙不可言的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诗句,学生体验到的就是诗词中充盈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大胆地演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些诗句便会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读《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我便适时讲“孔融让梨”的典故;诵“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便补充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背《七步诗》,则插入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恩恩怨怨。典故的穿插,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发散了他们的想象思维。
3、巧结合:彰显诵读魅力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节日,我们可以调动学生搜集相关的诗歌,或抄录,或办手抄报、黑板报,或诵读比赛,或演讲比赛。我们班学生为了庆祝中秋佳节,就曾举办过“诗歌朗诵迎中秋”朗诵活动,孩子们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文诵读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又积累了一些经典文化理论知识。随着“经典助我成长”演讲比赛,“读经典美文,感华夏文明”征文比赛,“诵经典,明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了学生的座右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学生的为人处事标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了学生的人生追求目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了学生豁达的人生态度……显然,在学习生活中引用经典诗文已成为一种新风潮、新时尚,诵读国学经典亦浸润其人生之中。
(2)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活动。
        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我便把《三字经》编排成孩子们喜爱的拍手歌和打快板的童谣,在欢快的气氛中,经典文学便能熟记于心。同时还把经典诗句穿插在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课堂上,我便用“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求他们遵守课堂秩序;用“站如松,坐如钟。”指引他们保持端正的坐姿;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引导他们勤学好问;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刻激励他们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召他们为别人着想,不自私。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收获满满,行为规范了,知识积累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之,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诗词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正如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这些精神食粮时刻指引着浸润着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古诗芬芳,韵味绵长,浓浓的经典文化萦绕在美丽的校园里,也培养出一个个具有正气、志气、雅气、才气、的中国娃。
        结语:“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我要以身作则,终生学习,让经典浸润和进入学生的血液,芬香在他们的人生中。“吾将上下而求索”,让国学经典诵读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相信我们的孩子会传承中国传统,弘扬优秀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一片天!
参考文献:
[1] 宋忠敏.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J].小学语文教学.2013(17):50-51.
[2]张爱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