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家庭教育中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韩娟
[导读] 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韩娟
        泰安市岱岳区岳峰小学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要: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其学习习惯正处于培养期,因此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以此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需要良好的在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对学生发展具有较强影响。对此,本文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引言
        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在两方面一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同时,家庭教育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及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家长配合教师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此加强数学成绩。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小学数学习惯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家长面临的重要任务,下文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以供各位家长参考。
        1.开展家庭教育时应注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环节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极为重要,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数学前能够自主进行全面预习,其数学成绩相对较高,且在教师进行讲解时,能够最大化吸收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对提高个人学习效果极为有利。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更多时间是在家中度过,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常不会为学生预留过多时间使其预习,这就需要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注重课前预习环节。课前预习具体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家长的辅导,学习将要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而做好铺垫展开后续学习。
         家长在辅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需要注重三大问题:首先,家长应充分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应高度关注课前预习问题,孩子在预习时需要及时给予帮助,观察或纠正孩子的预习方法,应细致耐心地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例如,学生在预习《测量》的相关知识时,家长可帮助学生一同完成教材中的小问题,并帮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关“毫米”单位的物品等,通过此种方式带领孩子开展初步预习。其次,在预习过程中家长应适当给予点评与检测,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信心,可结合教材向孩子提问,答案正确时应充分鼓励孩子。在检测预习结果时,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难度适宜的题目,针对孩子出现的学习问题及时纠正,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孩子形成自主预习习惯。最后,家长应保持耐心与细心,不可急躁影响孩子的学习心情,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审题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且存在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在阅读题目时往往一扫而过,难以认真细致的阅读题目,缺乏耐心审题的良好习惯,进而导致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频频出错,影响数学成绩的提升。针对此种情况,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观察细节,能够耐心细致的处理各项问题。在辅导孩子完成数学作业时,家长应监督孩子至少阅读题目两遍,当孩子弄清题意后,集中注意力解决数学问题。尽管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不多,但在解答时必须通过审题完成题目,若孩子无法细致审题,极易由于马虎影响解题思路而造成错误发生,长此以往,学生在养成习惯后,会严重影响数学成绩的提升。


        例如,学生在解答:商场有一块场地需要铺垫地板砖,用0.09平方米的地板砖需要480块,但是用边长4分米的地板砖,一共需要多少块?一些学生在解答此题目时,会进行此种计算方法:用地板砖面积0.09×需要块数480÷0.4,但此种计算方法是不正确的,因为0.04是地板砖的边长而非面积,这就需要家长指导学生:用商场场地面积÷地板砖面积=所需地板砖数量,其列式为0.09(地板砖面积)×480(地板砖块数)÷(0.4边长×0.4边长)。还有个别学生,由于审题马虎将列式为0.09(地板砖面积)×480(地板砖块数)÷4×4,这都是学生未认真审题导致的。针对此种情况,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能够耐心处理各项问题,并高度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其进行优化与改善,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另外,家长在带领学生解答应用题时,一定到关注学生的审题过程,使其学会灵活思考,正确解决数学问题。
        3.培养孩子养成专注倾听的学习习惯
        想要学好数学,学生必须做到认真听讲,时刻跟随教师的变化进行思考,紧跟教师的讲解节奏进行学习。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些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容易出现“溜号儿”“跑神儿”等问题,这就需要家长高度关注学生的倾听情况,以此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认真的倾听习惯。同时,小学生过于活泼好动,普遍存在强烈的表现欲望,更喜欢自己表达,长期发展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家长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此帮助学生认真倾听,进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例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讲述小故事时,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从声音、手势、动作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可采用故事悬念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促使孩子更加专注地倾听外界声音。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使其在课上学习时能够专注聆听教师讲解,进而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4.促进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针对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时不需要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培养学生思维为重中之重。同时,家长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数学思考习惯,以此养成学生爱思考、爱动脑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许多习题都存在多种解题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对此,教师在讲解时不可长期采用某种固定思路,以免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应指导学生灵活分析各种情况,以此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模式。例如,某些题目具备一定的常规解法,但又并非只有一种解题思路,只是常用的解题方法更为大家所熟知,主要原因在于其方便、快捷。但针对小学生而言,在初期学习过程中应掌握多元化的思考方法,应学会在固定模式中进行创新,可以找出新的可能性,以此加强个人思维能力。对此,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家长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可以先查看旧的错题是否得到纠正,并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弱项,以此开展针对性指导。此外,家长还需考察孩子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书写是否规范、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等。在家长检查完毕后,应进行签字,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孩子一定鼓励,以此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逐渐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时,家长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应坚持引导学生在多方面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家长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应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循序渐进地辅导学生开展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教学课堂中更加专心。通过此种方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充分融合,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瑜. 试论家庭教育中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2(06):172-173
        [2]马铁英. 试论家庭教育中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9(07):21-21
        [3]俞小珍. 试论家庭教育中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9(10):17-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