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佳 李丽
汉江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民发展的根本途径,教材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辅工具。文章以《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为例,深度剖析此书的编写理念、基本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探索新媒体时代立体化教材的特点,并为同类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材建设和应用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立体化教材;《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
高等师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从事教育的人才,而教材恰恰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核心。因此,教材建设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长期以来的坚持和需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材及教学理念已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作为高等院校音乐课程“十三五”规划立体教材,它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在众多音乐理论教材中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对《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的反复研究,探索新媒体时代立体化教材的特点,为音乐领域理论教材的立体化和多元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概述
(一)立体化教材的概念界定
立体化教材是基于课程目标,依托互联网媒体有效组织起来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交互性的数字资源化的教学出版物(江明芳,2020)。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教材,立体化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教材形式和内容的升级与整合。比如立体化教材不再局限纸张和篇幅,对传统教材内容进行扩展;立体教材还能将纸质教材无法实现的彩色图片、视频、媒体资源保存在网络平台;立体化教材不再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课上、课下随时学习(边迅,刘静,刘秋兰,2021)。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立体化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培养探究能力。因此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比传统教材要求更高,除了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有考虑多媒体资源的呈现与整合(秦静,高希宁,2021)。
(二)《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是高等院校音乐课程“十三五”规划立体教材系列中的一本。本书自2004年出版、2012年修订再版以来被湖北省内外许多高校使用,反映效果良好。随着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式的进步,广大师生对音乐课程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更多的想法。因此,2017年,编委根据需要再次进行了修订。
《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与20世纪的同类音乐教材有所不同,它在遵循编撰定位准确、保证内容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体现当代课程建设思想的理念上,借助21世纪的数字化技术,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延伸。首先,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新增了大量的优秀新作;其次,增加了国内外新教学观念和方法的介绍;最后,增加二维码扫描链接,丰富了教材的表现形式。
二、《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教材特点分析
(一)“以史为线,以欣赏为链”
《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在基本结构上与普通西方音乐史教材有所不同,其风格独特,结构清晰,旨在于建立多维立体的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学习模式,使读者能快速地掌握本教材的核心要点。
1、“以史为线”
《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以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的三位一体的音乐艺术到20世纪70年代后的流行音乐为脉络。整本书分为八个章节,分别为: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下);20世纪的音乐。因此,教材的结构编写上清晰明了,其以音乐史为轴线,以相关文化、音乐体裁、音乐家、作品分析为翼,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西方的音乐文化。
2、“以欣赏为链”——独特的二维码技术
二维码是由多个黑白小方块构成的特殊图形,它能承载和储存大量的信息数据,以便人们使用。《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中的欣赏部分运用了大量的二维码扫描链接,当遇到曲目欣赏部分的作品时需要读者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欣赏的设计页面和网络资源链接,二维码资料中还包括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和拓展欣赏曲目,可谓是图文并茂。读者可在读史论知识的同时听赏作品,增加感性认识,使音乐史论知识更加立体化、生动化。例如,以下是教材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海顿第94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的二维码资料截图:
.png)
(二)内容编排特点
与普通西方音乐史教材相比,《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的内容编写更具整体性,更新颖。《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更注重理论与欣赏相结合,其在编写理念上既遵循2012年版的编写理念,又不断创新。与其他音乐史教材相比,其更具吸引力,更能带动音乐理论类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仅如此,本教材富有特色的二维码技术,在促成师生间的互通及立体化教学的同时节约了教材的篇幅。
基本结构上,《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在的编撰体系显示出了清晰的逻辑。其以音乐史为轴线,并附以相关的社会文化、音乐文化、音乐风格、音乐家、代表作品、特点及贡献等,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展示西方音乐的发展变化,体现出人文性特征。更重要的是,《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所采用的与时俱进的数字化技术,体现了立体化、多元化的特点。
教材的内容选取上,《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中的曲目多选择西方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有部分作品兼顾中小学新课标教材涉及的欣赏曲目,更具实用性。对重要时期、重要作曲家的风格与作品的梳理,有利于高等院校学生自学和考研参考。
(三)立体化特点分析
从表现形式上看,《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它既有文字的呈现,也有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音频、图片等方式的呈现。比如课本52页讲到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人物蒙特威尔第时,课本有一个欣赏片段《奥菲欧》第二幕宣叙调《你与世长辞》,通过扫描二维码4-5,可获得歌剧《奥菲欧》的创作背景、第二幕歌剧的故事情节、《你与世长辞》的乐谱片段及旋律、乐器特点分析、歌剧五幕之间的关系以及歌剧唱段《你与世长辞》的音频。
从内容上看,《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不仅为主教材提供配套的电子课件就是立体化建设,还针对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制定了详细的设计与分析。例如古典主义音乐学习之前,系统介绍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生活,包括音乐场所的变迁、音乐家与赞助人的社会地位变化。更系统整理了前古典主义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包含旋律、调性与和声、创作技法、力度与表情、音乐体裁等方面。为教师讲授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梳理了清晰的脉络,为学生学习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奠定了基础。
从方式上看,《西方音乐史与作品赏析》是为西方音乐史教学服务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不同时期的概述和风格总结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西方音乐史的历史发展脉络,系统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个时期的风格、流派、作曲家和代表作品,丰富的二维码补充资料能够辅助师生大量的赏析作品(课上课下结合)。
综上,本教材具有多元化、立体化、科学性等特点。它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便利,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教学资源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结语
《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体现了立体化教材的多元化、立体化、科学性的特点,是一本编排合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教材和工具书,特此推荐。通过对本书的特点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启示:音乐理论教师选择教材时应考虑教材结构的逻辑性、教材内容的多元性以及教材语音的简洁性;新媒体时代,教材编写应该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和本校的发展;学校要引导师生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边迅,刘静,刘秋兰.《动物学》立体化教材的应用与建设思考[J].教育观察,2021,10(09):77-80.
[2]江明芳.我国立体化教材研究进展综述[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0,23(02):100-104.
[3]秦静,高希宁.立体化教材设计与编辑要点研究[J].科技传播,2021,13(10):38-40.
[4]徐玲,张祎,薛睿涛.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本文系汉江师范学院2020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时代立体化教材特点分析——以 《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为例”(项目编号:S202010518050)研究成果。
周思佳: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18级,音乐学专业。
李丽: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博士,音乐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