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下我国技工教育发展论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吴春玲
[导读]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

        吴春玲
        济宁市技师学院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技工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挑战,要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技工教育为发展导向,明确技工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技工教育的制度创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促进新时代技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技工教育;发展
        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处在从传统的高速发展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想平稳实现转型,产业优化升级是关键,高技术含量、高技能、科技密集型产业是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一环,而这都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但目前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队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所占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缺失,根本不足以支撑产业优化升级。技工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需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经济优化升级的成败。目前我国技工教育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招生困难、教学质量不高、校企合作不深入等一系列共性问题,尽快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指导意义。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下我国技工教育发展的意义
        ①有助于实现技工教育的深度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产业的实际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更加有效的技工人才培育和输送模式。企业能够通过产教融合帮助技工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实操技能,并提前建立技工人才资源库,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资源。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服务于高级技工人才的发展,并尽力满足双方的利益需求。在产教融合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实现双方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共享,并形成政府、学生、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协同机制,保证深度产教融合目标的顺利实现,进一步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②有利于突出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突出技工院校办学特色,实现内涵建设与发展。技工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要形成有特色的品牌效应,突出对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技工教育要加快发展的步伐,尽力突破产教融合的瓶颈,坚持和传承职业精神,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技工院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技工教育的内涵发展应以特色发展为着力点,发挥办学特色的引领作用。
        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下我国技工教育发展论析
        2.1明确技工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
        进入新时代,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支撑。技工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要紧紧围绕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根据新时代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实践创新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大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办学多元、管理规范的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积极推进技工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努力化解技工教育中存在的覆盖不完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充分等难题,努力提高技工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技工教育的需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技工教育的实际获得感、满足感。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努力营造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提高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2.2保障充足实习实训设备,切实抓好技能实训环节
        技工教育是以实操精湛为第一培养目标,所以需要大量的实操练习来掌握技能,需要配备大量设备、工位和原材料,只在黑板上的讲授或者只是简单的认知性实习不可能达到实操精湛的培养目标。而实际情况是,多数技工院校在支付教师工资、日常运营费用后,再自筹大量资金去购买设备和耗材几无可能,多数技工院校都存在实习工位不足、实习设备陈旧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或者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来实现。从政府投入角度讲确实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考虑学校数量多,发展不均衡,要想所有学校都得到政府投入,难度极大。目前来看,通过有效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校企联合培养中企业可以投入设备、场地、原材料及经验丰富的师傅帮助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学校有效解决设备投入不足、师资操作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而校企联合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马上充实到企业急需的技能岗位上去,很好地帮助企业解决了招工难、招工对象与岗位适配度太低的难题,双方互利共赢。
        2.3探索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产教融合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不断完善
        深度的产教融合模式,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合作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首先,要发挥政府正向引导的作用,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同时也要制订相关的实施细则,帮助校企双方如约履行自身义务,解决实际当中遇到的问题。其次,由技工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实现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双方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双主体联合教学等,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形成校企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再次,技工院校要创新产教融合的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转变学生对产教融合相关活动的认识。最后,对各方面的主体进行合理地约束,禁止任何技工院校和企业利用产教融合来谋取私利,鼓励校企双方为高质量的技工人才培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2.4统一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范畴并实施多元招生策略
        在“技”与“职”分化发展的态势下,保证技工教育获得充足的、高质量的生源是保障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一,施行“学制生、培训生、学徒生”并招。在把技工院校纳入职业院校招生范畴实行统一招生的基础上,将非全日制招生作为重要招生内容,对全日制教育的招生对象(初、高中毕业生)、职业培训的招生对象(社会劳动者)、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招生对象(企业新招和转岗员工)进行多渠道招生。第二,技工院校招生应处理好与高职扩招之间的关系,拓宽技工院校生源渠道,推动人社部与教育部协同推进技工院校和高职院校具有同等机会面向企业在职职工、退役士兵、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进行招生。第三,多渠道救助技工教育贫困生,将贫困生作为技工教育的重要生源,着力使贫困生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改变贫穷的命运。
        结语
        技工院校亦应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紧紧抓住产业和市场拉动力以及政府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强化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创新创业能力,定期发布技工院校年度发展质量情况报告。完善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六大社会功能为核心,保持技工教育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以高技能水平、高质量就业培育市场动能,促进其良性发展,赢得企业和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丁瑜,王文辉.关于提升我国技工院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能的建议[J].中国培训,2019(6):18-19.
        [2]马成荣.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育人新作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5-99.
        [3]韦焜程.深度产教融合对技工院校教学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2):275-2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