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洁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起来,担负起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伟大使命。这同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考上,必须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状况,从心上去解决职业素养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该如何由心而发去有效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 素养 教育 大学生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相信处于新时代的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不会放松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然而在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却感到收效甚微,或者力不从心。尽管许多高职院校都组织编写了有关职业素养教育的教材,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但整体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常听到高职院校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或者抱怨学生基础差难以教导。这就非常值得大家深思了,问题的根本出在哪里,要如何去“教”,才能达到“育”的效果?教材编写了很多是事实,但真正入心的契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不多。很多教材只是泛泛地从几个模块着手谈论或要求学生第一该如何做,第二该如何做,没有从心上去引导他们该如何作为。要知道,高职院校教师面对的群体是刚刚步入成年的,有着独立思想,开始对社会人生有着更多探索与思考的学生,如果还像对孩子那般口号式的或者只注重形式的、单一的进行所谓思想素质教育,必然会收效甚微,且因所教授的内容不走心,必然无法触动到他们灵魂深处,难以引发共鸣。所以素养教育的重点乃在于首先“知其心”,然后“导其行”,并为他们提出可行可操作的建议,把要求你怎样,变成引导他们从心而发去作为。
二、知其心——了解21世纪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
作为21世纪出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与上个世纪的大学生一样,他们正经历着时代的巨大变迁。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使得近二十多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在享受这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推动下,过去五千年人类精神、文明、物质的发展,不及近一百年的速度快,不及近一百年的量大——世界近一百年的变化比过去五千年的总和还要大!交通的便捷,通讯工具的发达,知识的爆炸,信息量的爆炸,变化速度太快,这让很多人无所适从。尤其这个时代的信息量每天都非常巨大,来自网络、人际交往、地球村的形成等等,大量知识像爆炸一样在社会上扩散,每一个人接触信息的量都十分大,所以很多人常常呈现出疲惫的状态,会表现出矛盾、徘徊、迷茫。
矛盾给人们带来了焦虑。每一个人都在面对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个发展的不适应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莫名的畏惧和焦虑。大学生亦身处时代发展的洪流,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他们会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往往对自身没有很好的审视与了解,参照的东西没有应作与不应作的分明,没有这些内涵的教育,那他们对当下、对未来就会有很多负重和迷失的东西,以至于走向社会以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三、导其行——引导学生反观自心,审视每一天的作为
古希腊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样一行字——“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我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而其实很多人都不“认识”自己,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尤其是在安稳环境中成长,倍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呵护的大学生,他们常常是把眼光盯着外在的事物,盯着他人的是非好坏,遇事喜欢推脱责任、责怪环境,忘了从自身寻找原因。这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需要弥补的一课。比如很多学生有着盲目攀比带来的苦恼,有些人是为别人的眼光而活着,为了父母长辈而被迫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纠结于他人的是非对错等。他们这样去学习和生活有一种外求的心,这种心给自己带来很多不是自身心理需要的强制作为,会给自己一生带来赌气一样的生活的烦恼,这样的烦恼具有逼迫性,让他们看不清问题的本质。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从“心”上去解决自身问题的根源,从而主动承担,不推脱责任,不妄自菲薄,亦不妄自尊大。而如何认识自己,中国古代圣贤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地反观自心,反观自身,每日有哪些言说与作为得当或不得当,学会正视自己,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优点与缺点,得意与失意,自己时常处于何种状态,要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调整好状态,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恰当安排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的那个位置上去成就人生的价值。
认识自己、清晰作为,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了知应作为与不应作为。正如孟子所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亦即人们常说的“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师长们时常教育学生要“有所作为”,他们也大概知道,有所作为是社会认可的、真善美的,同时能成就自身价值的,但却忘了教导他们很多时候也要守护“有所不为”。相比较而言,有所为容易,而有所不为反而较难,因为人往往都有抑制不住的冲动,或人性固有的一些一时难以克服的坏习气等。到底何为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这就需要师长的正面引导了,即“我”的言行举止会造成什么结果?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遵循:第一、若是有害于他人和社会,不可为;第二、有时对自己是有益,但对他人利益有损害的,不可为;第三、有时对他人有益,对自己有损害的,少为。为什么?有时候好心帮助别人,但做得太多会损害自己,渐渐地衰弱自己,那久之自己会难以承担,难以负重前行,故而要少为;第四、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一定要做,并且可多去作为。这四点可以是我们作为大学老师引导学生自我思维观察的一个方法。
四、结语
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特定内涵。大学生在大学时代要是没有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一旦走向社会、家庭、生活这样多元的内容中,就没有很好的准备,会手忙脚乱。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中,教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梳理思想、作为准则,这是素养教育十分重要的内涵,对他们的未来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如果对人生的认知、价值观的认知不够清晰,大学生将难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乃至难以面对未来的家庭和事业的发展。
因此,由心而发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在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决断、认知的能力,培养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为将来走向社会,面对社会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玮.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策略[J].国际公关,2020,(第12期).
2.姜朋明,蔺俊.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探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第10期).
本文作者:王玉洁(1980-),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华传统文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