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实录及评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执教:肖艳 评析:汤滔
[导读]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的地形”的第一课

        执教:肖艳    评析:汤滔
        重庆市涪陵区荔枝希望小学 重庆市涪陵区 408000  
        重庆市涪陵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市涪陵区 408000

教学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的地形”的第一课。本节课对应的课标主要概念为:“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而学习内容不明确指向第14个概念中的某一点,而是和14.1-14.5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一学习内容对应《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的科学概念5——“地球的构造和它的大气圈以及在其中发生的过程,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状况和气候。”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14.2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14.3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14.4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五个学习内容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这节课就是要通过对地形的学习,联想到气候、火山地震、地表的物质组成及生物和地形有着莫大的关系而建立起五个学习内容的联系,加上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做好了铺垫。
        对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对话访谈,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地形的概念,但能说出一些地形的名称,如平原、高原等,但对地形特点的描述不够准确。由于地形太大,学生在生活中所看见的只是局部的地形,难以由小见大,所以学生对于地形的想象仅在于脑海中,难以直观地看到某种地形的全貌。他们对地形的简单认识多是从书籍、视频中获得,但这些资料也只是让他们知道地形的名称,而地形的特点、以及研究地形的方法都不会明确清楚。这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没办法观察到某种地形的全貌,而空间想象能力也不够强。
        因此,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将大的地形缩小,将他们脑中抽象的地形直观化,利用建立地形模型这种方法将自然界中大的地形带到教室,将自己所理解的地形特点用模型展现出来,再借助模型引入对地形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研究地形的方法和途径。然而地形这个概念太抽象,地形的特点呈现困难,故考虑用建模的方式来对地形进行研究,以实物模型为载体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对地形的认识从平面到立体,从抽象到直观。学生可以在建立、介绍地形模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地形特点的认知,在生生之间倾听、质疑、评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有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海洋、湖泊等多种多样的地形。
        2.通过查资料、制作模型等方法来探究常见地形的特点,并能准确描述地形特点。
        3.通过建立模型、修改模型、为模型涂色等方式来学习地形图上的重要要素,学会看和指认地形图。
        4.通过地形模型的制作和辨析,学习利用建模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分析一些抽象概念,拓展空间思维能力。
        5.通过团队合作建立地形模型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播放地球表面的图片)我们来观看一组图片,仔细观察地球的表面。你看到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生:凹凸不平的、有陆地有海洋······
师:地球表面所呈现出的高低不平的各种状态就称为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点评:教师利用图片,提供观察信息,提出问题直切主题。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初步的印象,地球“凹凸不平”状态激发了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研究兴趣。
2.初识地形
师:请分享一下,你知道的地形有哪些?
生:平原、高原、湖泊、海洋、山地、盆地、丘陵、河流······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是的,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地球的千姿百态。
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选择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这五种比较突出的地形来研究。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这几种地形的资料。请你们对比平原的图片,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说说这五种地形的特点。
生:平原是很平坦宽广的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
师:在你们的介绍中说到了海拔。请问什么是海拔?
生:地形的高度。
师:相对于谁的高度?
生:海平面
师:不错,我们把地面某个地点或地理事物高出或者低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海拔。(出示平原图片,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关键词:平坦、宽广)
生:丘陵是高低起伏,坡度较缓,山顶浑圆,连绵不断的低矮隆起高地,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
师:(出示丘陵图片,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关键词:坡度缓、顶浑圆)。
生:山地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师:(出示山地图片,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关键词: 坡度陡、呈脉状)。
生:高原是海拔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地势比较平坦,略有起伏。
师:(出示高原图片,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关键词: 较平坦、面积广)。
生:盆地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人们就把四周高、中部低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师:(出示盆地图片,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关键词: 四周高、中间低)
点评:在本环节学生根据经验及收集的资料,归纳总结地形特点,并用关键词进行描述。从五种突出地形的研究入手进而研究各种各样的地形,在脑海中初步建立这五种地形的概念,这将成为我们继续研究的重要基础。
3.建立单一地形模型
师:我们的地理学家们常常用实地考察这种方法来研究地形,但是今天我们出不去,那我们就把地形搬进教室研究吧!老师给你们一个挑战任务:请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地形,根据这些地形特点的关键词,把你们对这种地形特点的理解用黏土和纸板制作成模型展现出来。生:(制作地形模型)
师:先请盆地组展示模型。请大家点评一下他们的模型。
生:(展示盆地模型)
生:他们做得很好,做出了中间低、四周高的特点。
师:请平原和高原组展示模型。
生:(平原和高原地形模型展示)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平原和高原有什么相似或不同之处吗?
生:平原海拔低,高原海拔高。
生:平原和高原都很平坦。(对前面介绍的地形特点理解不够)
师:你们同意他说的吗?
生:我不同意他说的观点,平原更平,高原略有起伏,还会有很高的山峰。
师:请点评一下他们制作的两种地形模型。
生:高原的整体高度还应该做高一点,因为高原并不是一座山很高,而是整体海拔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证据)
生:平原组做的地形符合平原的特点。
师:有请丘陵组和山地组同时展示。我们来对比丘陵和山地,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
生:(展示丘陵和山地模型)
生:山地坡度陡,丘陵坡度缓。山地海拔高,丘陵海拔低。
师:仔细观察两种地形的山顶,你能发现什么?
生:丘陵山顶是圆的,山地的山顶是尖的。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能用手画一画吗?
生:(用手勾勒的方式展示两种地形的山顶。)
师:请点评一下他们的地形模型。
生:丘陵的山应该做得浑圆一点。
生:山地的山是连在一起的,呈脉状分布。
师:同学们的点评很到位。再看看他们做的丘陵和山地一样高,请思考,在制作模型时,怎样确定所做地形的海拔?
生:用尺子量。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这是老师自制的海拔高度参考尺,是按照1:100000的比例制作的,1厘米相当于实际高度1000米,你们可以借助这个工具修改你们的模型。
生:(根据点评及进一步的理解修改地形模型)
点评:学生动手建地形模型,是将学生脑海中抽象的地形直观化,让学生的地形概念立体地展现出来,也是一种前概念的呈现。通过动手建各种地形模型的活动,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了思维的立体地形模型,进而学生在观察、对比、评价地形模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形特点的理解,将那些不符合地形特点的模型进行修改,使所建立的模型更能反映真实地形的典型特点,进而修正头脑中的地形概念。在这个建模的过程中自然引进了海拔高度参考尺这个工具的使用,也为后面地形图上比例尺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4.合作建构地形图
师:我们是把地形缩小后用粘土制作的模型,所以我们一眼望去,每种地形的海拔高度差并不明显,怎样改进才能明显看出不同地形海拔不同?
生:可以在地形模型上图上颜色。
师:真聪明!我们的地理学家们也是用的这样的方法。他们很形象的利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来区分不同的地形。如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浅黄色代表海拔较低的丘陵、深黄色代表海拔较高的山地,棕色、紫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终年积雪的山峰。为了方便你们记忆,老师遍了个顺口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黄山蓝水绿平原,棕紫表示那高原,白色终年积雪寒。)
生:(给自己做的地形模型涂上合适的颜色)
师:制作完成后,请展示员有序地将你们的地形模型贴到对应的展示栏中。
生:(学生将各自的模型贴在展示栏中,学生的模型底板实际上是老师之前按照中国地图进行分割后发给同学们的)
师:诶,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中国地图。
师:是地图吗?和老师在屏幕给大家看的地图有区别吗?
生:是地形图。
师:我们来看一看(用幻灯展示中国地形图),这是中国地形图,对比我们制作的地形图,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生:都有颜色、都是凹凸不平的。
师:不错,其实地形图就是按照一定比例尺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投影图。原来,我们自己都可以做,其实这就是一种建立实物模型的方法。科学家就是用这种同比例缩小建模的方法让我们能够很直观地研究这样庞大的事物,你们学会了吗?
师:结合我们制作的中国地形模型,再仔细观察中国地形图,由东往西,中国的地形呈现出什么样的分布特点?请材料员拿出3号材料袋,开始观察。
生:(观察中国地形图)中国东部大部分是平原,西部是高原。
师:真了不起,一下就发现了!中国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东部多是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部多是高原,如青藏高原。
师: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暂时没办法走出去欣赏中国的秀丽风光。但是,今天我们利用建立地形模型的方式感受了我国的大好河山。老师还想带你们走出中国,到世界看看。(出示世界地形图)这是世界地形图,你们能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地球表面最高的地方吗?
生:青藏高原。
师:你是怎样快速找到的?有什么诀窍吗?
生:我是看的颜色。
师:看来,明白了科学家建立地形图的意图,我们就能很快地找到认识地形图的方法。
点评:由小地形组合成较大的中国地形,引入对地形图的学习,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模型的组合,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中国地形是西高东低这样成阶梯状的分布特点。再观察中国地形图,讨论地形特点,让学生的思维从立体又回到平面,学会观察地形图,并根据地形图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最后再寻找世界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从中国地形延伸到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开阔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保持继续探究地形的兴趣。
5.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建立地形模型来研究了地形的特点,并学会了观察地形图,课堂上没有研究到的地形,课后可以继续探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用今天学习的建模的方法去拓宽我们科学研究的领域。
点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利用建模思维研究科学中的一些其他问题。

                                                                 总评
本课围绕地形的概念,几大地形的特点以及地形图的学习为教学目标,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一步步将学生对地形概念以及地形特点的理解利用模型进行解读,是一节师生共同建构的建模课。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融合了科学概念和建模科学思维这两条主线,通过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建模活动,逐步增强对概念的理解,顺应思维的发展,体现学习的进阶。本课首先利用建立模型的方式展现学生对各种地形特点理解的前概念,再通过对地形特点的介绍、两种地形之间的对比、学生之间的点评,对几种地形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再利用海拔高度参考尺将各小组之间的地形放在一个海平面进行从新建构;在利用为地形涂色这个环节加深对地形海拔的理解。前面的活动主要围绕地形特点和海拔高度的表现(颜色)这两个地形图上的主要要素进行研究,在后面出示地形图,不用特意讲解,学生也能明白地形图为什么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和涂成不同颜色的。本节课在推进过程中围绕学生制作地形模型这个任务进行探究,将知识学习、科学思维的培养与操作能力融为一体,在一个任务中实现了三大学习目标。最初学生只能凭借查阅的资料来解读各种地形的特点,顺着教学的推进,学生能够发现他们解读的各种地形的特点是有偏差的,在地形的对比、生生之间的点评中,学生能够准备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并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之上能对地形模型进行装饰。随着教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所学到的地形图上的要素越多,最后把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地形图。这里就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建模的纸板进行课前分割,大致与中国地图地形板块一致,在学生们建立起模型后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眼前一亮的感受,中国地形图。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产生冲突、修改,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地形是立体的,但学生熟悉的是“平面”,学生在思考地形时只会从平面出发。建模教学就为学生的思维从平面到立体建造了一座桥梁。构建地形概念时也是先从简单的平面出发、通过观察动手制作等建模方法,让"平面”的地形“立”起来,最终在学生脑海中建构了较为复杂的立体地形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建模,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了立体形象的地形概念,学生很容易就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地形相联系。因此,以后学生不管是在地形图上,还是在自然界中,都有能力利用建模的思维来分析地形,也会在生活中关注身边的地形,对地形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学会用建模的思维研究其他科学问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