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留学生介词“对于”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基于 HSK 动态语料库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李冠雅 马骁芳
[导读] 介词作为虚词中的一大重要类别

        李冠雅  马骁芳
        鲁东大学文学院

        
        
        
        
        摘要:介词作为虚词中的一大重要类别,是不少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一大难点,由于韩语与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韩国留学生在学习介词时不免会出现很大的障碍。本文对韩国留学生介词“对于”的掌握情况进行偏误分析,通过检索分析HSK动态语料库里韩国留学生的语料,对偏误频数进行统计,归纳出最常见的偏误类型,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对于;偏误分析;教学策略
        
1.引言
        汉语的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单独作句法成分,往往需要依附于实词或语句才能存在,在学习时是学习者的一大难点之一,在《现代汉语》一书中,将介词放在虚词的首要类别中,可见介词的重要性。而介词“对于”一直是二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偏误的知识点,为了更好的归纳偏误类型,发现学生偏误,本文提取了HSK动态语料中韩国留学生在学习“对于”时的语料情况,希望能以此为例,归纳总结其偏误类型,以便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减少偏误的发生。
        
2.研究对象及语料说明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韩国留学生介词“对于”的习得偏误现象,笔者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经过检索共得到韩国学生“对于”的用例171例,其中有标注偏误的共85例,占整个用例的49%,可见,偏误率是极高的,近乎占据了一半。本次统计中去除了用字错误及其他语法点的错误标注,只保留了介词“对于”的偏误用例,并对其进行归纳统计。为了方便理解例句中的大意及用法,对后文“对于”的其他语法和词汇偏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删减,只保留语料中“对于”的偏误。
        
3.“对于”的偏误类型
        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和偏误类型的统计分类后,我们发现出现最多的偏误类型为:误用、遗漏、冗余以及其他偏误类型。其中误用的错误频次最高,在85例偏误中达到43例,剩下的偏误现象中按照偏误频率依次是冗余、遗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类型偏误,具体数据和占比如下:

        

        
        3.1误用
        在以上偏误类型中,“误用”的频率最高,而在所有误用偏误类型中,“对于”与“对”、“关于”、“向”三个词之间的误用最为典型和常见。
          在所有误用用例中,学生最常见的就是“对于”和“对”的使用错误,经常将两个词混为一谈,随意替代,认为“对于”就是“对”。事实上,虽然两者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使用,都用来标记或介引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但是“对”的使用范围更广,由于受到“对”的用法影响,学生在学习“对于”时会常犯迷糊,导致偏误的产生,如以下例子:
        (1)*吃那些用农药的食品会对{CC1对于}健康不好。
        (2)*从狭义观点来看,吸烟是对{CC1对于}个人健康百害无益的。
        (3)*如果你真正喜欢上那首歌曲而对{CC1对于}那个国家原来的歌曲通过上网再调查一下,你就会更好地了解到别的国家的很多事情。
        (4)*对{CC2对于}在世界上几亿的饥饿人来说,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
        (5)*政府做任何工作,都要对{CC1对于}人民负责。
        以上的例子中,都是学生“对于”和“对”的误用。例(1)中健康的对象是人,虽然例句中省略了人这一主体,但健康和人是有关联的,因此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例(2)的原因也如上所述。而在例(3)、例(4)和例(5)中,“对”后边的宾语可以是表示集体的的名词,“国家、人民”属于集体名词,而“对于”的宾语不能是集体名词,只能是事、物或人称代词,因此也应当使用“对”。类似这样的误用是非常常见的,学生常常因为这样的细小差别产生误用现象。除此之外,“对于”还和“关于”、“出于”“向”等词有一定的误用现象。如下列句子:
        (6)*关于{CC对于}这样的法律,有人说这是很过分的法律,有人说这是很恰当的法律,对我来说是恰当的。
        (7)*出于{CC对于}身体健康的考虑,我们当然会选择吃绿色食品。
        (8)*当时好多公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CC1对于}地方政府提议。
        (9)*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给{CC1对于}人们带来了各个方面的便利,但它给{CC1对于}人们也带来了害处。
        (10)*现在世界上的饥饿问题也不亚于环境问题,因此有的人针对{CC对于}人们缺少粮食而挨饿的问题而提出应该先增加农作物产量。
        例(6)中,“法律”是对象,在指名对象时应当用“对于”而不是“关于”;例(7),“出于”可以用来表示原因,“对于”没有此用法,因此在此处应当使用“出于”;例(8)和例(9)中学生误将此用法与“对”的用法相混淆,因为介词“对”是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有“朝、向”的意思,可替换使用,所以学生误以为“对于”也有这样的用法,造成了“对于”与“向、给”的误用;例(10)的“针对”表示专有所指,在语义上更加合适,所以应当使用“针对”而不是“对于”。
3.2遗漏
        关于介词“对于”的遗漏现象,在偏误中占比14.1%,占比也不少。遗漏就是指该出现介词“对于”时,句子中却出现了缺失。如以下例句:
        (11)*对于[CQ]“已经没有感情价值存在的婚姻是没有必要维持下去”的看法——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反对吧。
        (12)*{CQ对于}安乐死的问题不能马上回答好还是坏。
        (13)*我认为,父母给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CQ对于}形成孩子的人品,甚至孩子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上述例子都是介词“对于”漏用的例子,介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主语与宾语的作用,常常做状语来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上述例子中都缺少对于事物关系者的引入,所以需要介词“对于”发挥功用,因此“对于”是不能遗漏的。
3.3冗余
        词汇的冗余在整体偏误中占比18.8%,是学生第二大常见的偏误类型,主要表现为多词或累赘。如以下例子:
        (14)*以上种种都足以见到吸烟的种种弊端,{CD对于}吸烟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15)*最近{CD对于}“绿色食品”的意识被人们越来越重视。
        (16)*他们也认为{CD对于}上一辈人的思想和态度太保守。
        (17)*我读这阅读短文后想到{CD对于}中国的人口问题,人越多越贫穷。
        以上例句就是学生出现的误加类型偏误,在不该出现“对于”这个介词的情况下却使用了,由于句子成分完整,句意表达完整,所以正确的例句去掉介词“对于”即可。
3.4其他
        除了上述几大类别的偏误,留学生还存在错序、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其他类别的偏误。如下列例句:
        (18)*从小的儒学灌输【对于使我】{CJX}处理夫妻、兄弟等之间的关系起着很深刻的行为规范的作用。
        (19)*这个措施,对于非洲来看{CZgd}是不够的。
        (20)*我还有兴趣{CJX}对对于{CJSzr}服装设计的工作。
         例句(18)属于语序不当的偏误,“对于”作为介词应当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儒学灌输”的作用这一宾语,因此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儒学灌输使我对于处理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起着深刻的作用。”例句(19)属于固定搭配的错误,“对于“与”而言”能够构成固定的介宾搭配,用来强调措施的力度不足,因此,正确的说法应当是:“这个措施,对于非洲而言是不够的。”例句(20)属于复合型偏误,既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同时也有句式杂糅的错误,“对”和“对于”都可以介引服装设计这项工作,因此在此处只需要用一个介词就可以,留学生犯了句式杂糅的错误,此处只保留一个即可。正确例句应当改为:对于服装设计的工作,我还有兴趣。以上的这些偏误虽然不是最典型的,但也是学生存在的,可见,学生在习得知识后并不能够完全正确的掌握其用法,对于这些复合型偏误也应当及时的纠正,引起重视。
        
4.偏误原因分析
         关于偏误原因的理论分析,前人已经做了较为成熟并详尽的研究,例如:鲁健骥(1994)指出的偏误的几个原因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学习、交际方式或态度的影响;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知识讲解不到位或训练不足;刘珣(2013)则将偏误分析的原因归为五大方面。基于这些理论分析,结合具体的语料情况,笔者对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对于”时产生偏误的原因归为四大方面。
        4.1母语负迁移
          对二语习得者来说,已经学过或掌握的知识对其学习新的汉语知识产生的影响就是迁移,能够帮助其理解、加强学习的是正迁移,反之阻碍其汉语学习的就是负迁移。韩国留学生在韩语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从而造出符合其母语语法特征,但不符合汉语语法特征的句子。例如:
        (21)*我很不喜欢对于这门课{CJX}
        由于韩语的语序和汉语并不相同,汉语是主谓宾的语序,而韩语则是主宾谓的语序,因此在习得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语序的影响,很多留学生会出现错序的偏误,在造句时将状语放在谓语后边,但是在汉语中应当严格遵循语法规范,状语应位于主语与谓语之间。此外,由于韩语当中并没有与介词“对于”相对于的词语,因此很多学生会出现遗漏偏误。如:
        (22)*这样高强度的练习虽然很累,但是很有帮助{CQ对于}我的发音{CJX}。
        这个例句中除了语序偏误,最重要的就是遗漏偏误,在韩语中没有“对于”的对应词汇,用“????”来表示,按照韩语的语序来造句,学生依照母语的惯性思维就会经常产生遗漏的现象。由此可见,韩国留学生的语序和遗漏偏误与其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密不可分。
        4.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也会给学习者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对于”在HSK等级大纲词表中属于四级词汇,在学习之前,学习者已经习得了介词“对”这一二级词汇,因此许多的韩国学生就出现了目的语泛化的结果,将“对”的用法泛化后完全套用在“对于”身上,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别不加以区分,就产生了偏误。例如:
        (23)*我们对于{CC对}老人很尊敬。
        在这个例句中,学生将介词“对”的用法进行了目的语泛化,未区分两者区别,忽视了“对于”后边的对象——“老人”属于一个集体名词,是不能用“对于”来修饰的,因为“对于”的宾语只能是事、物以及人称代词,当宾语是一个集体时只能用“对”来修饰。像这样在习得一个简单词汇后,学生很容易就会把两个相近词语的用法混淆,产生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4.3教学引导不足
        教师在二语教学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由于教师对目的语知识的不充分讲解和操练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偏误的重要原因。虚词对于留学生来说本身就属于较难的知识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的将易混淆的词语进行区别讲解,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以免出现词语之间的误用现象。此外,重点词汇在课堂上的复现率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对于易错点和重点词汇,教师应当合理安排重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记忆,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偏误的出现。
        
5.教学建议
        5.1加强对比教学
        由于学生在介词“对于”的习得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误用,而在误用中,“对于”与“对”是发生误用率最高的,二者在教材中的解释都采用了翻译法,都有用英文“regard”来释义。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相同点,在教学时以“对”为对比参照,进行对比教学,对于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如都可以表示介引,来作为新词的导入教学,以旧带新,既能复习知识点,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更要注意两个词语之间的差异点,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讲解“对”、“对于”在语义、语用和语法上的不同,帮助学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二者的区别,最好能够总结成规律,方便学生记忆。在使用过程中,提醒学生格外注意,从而降低“对于”的误用偏误产生。
        5.2教师加强引导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学生出现偏误或产生疑问时,要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偏误,在课堂上有意的加强介词的对比教学的同时,在练习环节可以适当考虑增加有针对性的习题,例如填空练习时,能够设计有明显区分度的练习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讲解词汇,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法思维,纠正学生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适应汉语的句法方式,能够通过正确的语法规律来练习使用介词。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增加词汇的复现率,不是一味的机械操练,而是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真正让学生做到深刻记忆。
        5.3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作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更应该主动积极的进行二语学习,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对外汉语课堂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例句,让学生主动发现语法规律,总结介词的用法。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由于汉语的特殊性,存在很多的近义词或同义词,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不旦能够区别“对”和“对于”,也能够对“对于”和其他相近的词语进行简单的辨析。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采取互相批改例句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通过互改能够帮助学生看到别的同学的错误,同时会联想反思自己是否也会犯相同的错误,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修正。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降低偏误的出现。
        
6.结语
        本文基于HSK动态语料库的分析,提取了韩国留学生在使用介词“对于”时的偏误用例,结果表明留学生最常见的偏误是:误用、遗漏、误加,除此以外,错序、句式杂糅也有一定程度的出现。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根据韩国学生这一特点,分析了主要的原因和教学的建议,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在讲解“对于”这一知识点时能够尽量减少学习者偏误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2-183.
[2]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1993,(1):41-44.
[3]赵立新.基于 HSK 动态语料库介词“对、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6]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9.
[7]白荃,岑玉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使用汉语介词“对”的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8]李瑞.基于语料库的汉语介词“对”和“对于”的偏误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9.
[9]刘金雨.介词“对于”和“关于”的异同[J].语文学刊,2008.9.
[10]孔子学院.《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修订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