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终身学习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逯静洲 刘人杰 樊海涛 潘超
[导读]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核心理念
        逯静洲 刘人杰 樊海涛 潘超
        烟台大学 山东·烟台 264005
        摘  要: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核心理念,对“终身学习”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表达,探索建立了适用于终身学习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学习环境、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体系,期待借助课程内容培养工程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面向未来的思维品质,对推动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终身学习;毕业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中国特色“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工程教育质量提升起到了巨大作用。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极大提高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重要基础。工程教育认证围绕知识、能力、素养及职业发展等核心要求,确立了12项毕业要求,其中“终身学习的素养与能力”要求毕业生能够认识到在最广泛的技术变革背景下进行宽领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具备通过足够的持续职业发展活动保持及拓展个人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针对终身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以后的社会教育方面,没有将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纳入到终身学习的研究范畴之内[1]。普通高等教育普遍缺乏适用于终身学习教育的培养计划、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对“终身学习”毕业要求的内容及内涵等还缺乏深入思考,甚至对该项毕业要求的表达还比较模糊、趋于泛化,这直接导致为达到该项毕业要求所需配套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混乱或缺失。因此,本文对“终身学习”毕业要求的内涵、培养手段及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探讨与分析,对“终身学习”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了适当的表达,对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建立。
一、“终身学习”毕业要求的内涵
        工程教育要求毕业生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决定了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素养。大学本科教育体系应该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标准将毕业要求分为技术要求和非技术要求[2],其中“终身学习”属于非技术要求,而非技术要求往往具有一般性、共性的特点,即任何工科专业毕业生都应具备的要求,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该项毕业要求更强调通识性。
        终身学习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学习内容和内涵应根据专业特点做适当调整,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应该是普遍适用于工程教育的毕业要求的。一是在本科学习阶段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二是在毕业后进入职业生涯,应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能够在专业技术上不断学习提高,在素养上不断完善,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工程之本,唯在得人。21世纪的工程教育正在向跨学科交叉、跨领域、跨国家、跨文化合作转变,未来的工程教育将呈现出“工程+”的模式,这种模式将突出工程与责任、工程与创新、工程与交流。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际工程教育界应思考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学生思维方式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终身学习”毕业要求对应的培养手段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现代工程教育应从教学管理模式、学习环境、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工科毕业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1)灵活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多样性的学习环境。如果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大学本科教学管理模式显得不够灵活。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两个方面。从教学过程管理方面来看,应该打破现有以教师为核心的固定课堂教学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流动课堂教学模式,这与工程教育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自主、有效地完成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标。教学活动的实施场所与学习环境也不应该仅限于课堂之上,而是应该增加更多的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研究型教学分组讨论和模拟工程实践的研讨等。从学生日常管理方面来看,应该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学校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特色创新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性,让其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成才的观念。
        (2)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素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想要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得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和日常管理活动中,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及辅导员都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手段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能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进行授课和辅导,并引入灵活的考核机制,引导学生不要只关注一门课程的分数,而更应关注通过一门课程所学到的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和非技术层面的能力,即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应知、应会的理论层面的专业理论和知识,而且能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查阅没有学过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原有基础知识融合贯通,能够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为此,应该定期开展教师终身学习的宣传和职业继续教育,旨在提高在职教师的执教资格和技术水平,只有满足要求的教师才允许继续从事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从事教育的水平。
        (3)完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在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强调终身学习能力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有明确的针对性指标要求,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要求,避免过于泛化的理解,导致相关教学活动被虚化,难以对毕业达成度提供可靠证据。在制定每门课程教学大纲时,应要求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以便锻炼学生自学能力。每位教师应该明确在新形势下,课程对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承担着义务。同时,在课程大纲中应包括向学生介绍与本课程有关的最新技术、最新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

另外,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课程,对于学生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所需达到的学习目的及所需采用的学习方式等应该让学生从设立之初就参与进来,教师不要做过于细致的规定和统一的要求,但开放课程的考核方式建议由任课教师综合考虑确定,可以采取汇报、答辩等方式,不建议考试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整的汇报自己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充分展示学生综合运用课堂所需知识和自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智慧教学方案,注重虚实结合。教学方式应该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等现代教育教学新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充分体现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和兴趣调动的教学方式,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同时,学生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预习教材、查阅资料,以解决教学模式变化造成的讲授环节课时不够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传统的实验类课程存在体量大、周期长、耗材多、污染高、参与度低等缺陷,因此在此类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设备仿真、建模仿真、操作仿真等全方位、多层次地模拟实验过程,不仅可以实现协同工作机理可见,而且学生自主设计、完整参与,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终身学习”毕业要求对应的课程体系
        终身学习可以细分为两个二级指标,一是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具有适应社会与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及与时俱进的能力。为此,应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灵活性、开放性和衔接性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建立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以土木工程专业认证为例,针对第一个二级指标,可以建立以思政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针对第二个二级指标,可以建立以科技文献检索、土木工程前沿学术讲座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1)培养成长型思维,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构建工学类专业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将大国工匠精神、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有机融入教学方案,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条件、适应社会需求的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毕业生才能具备对新知识、新技术旺盛的求知欲,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
        (2)在面向未来的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实践中,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将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机实用技术,而且将有利于研究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土木工程这样一个传统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工科专业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组合和分层次组织教学等方法制定土木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使计算机类课程逐步融入专业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理论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侧重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应对未来变化的思维品质。工科专业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启发式的工程技术知识,应该能为学生创新思维扩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联想、批判思考等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思维方式是建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借助当下的课程内容给予工程师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面向未来的思维品质。
        (4)毕业设计应该与就业、未来持续发展相结合,体现创新意识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本科生综合应用所学工程类基础课、专业课知识和相应技能,结合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具体的工程设计问题综合能力的大考验。在毕业设计命题环节,在保证一人一题的前提下应设置自主创新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应要求学生学会查阅相关文献包括最新规范,进行资料的检索、整理和总结、提出毕业设计思路和方法、熟练掌握工程应用设计软件进行建模分析、计算、绘图、出图。毕业设计应设置答辩环节,专家教授组成的答辩小组要充分考察学生对最新专业领域发展的熟悉情况进行考察,让学生对专业最新技术和最新成就有充分的认识,并能从专业角度分析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5)创新创业教育应与终身学习紧密结合。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一般采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育创新创业团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需的很多知识和能力往往都超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调研考察、交流研讨、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等方式制定项目计划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在双创活动中,指导教师不仅应该从技术角度多做传授和引导,更应该关注学生自学、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能从某项新技术的革新中、某项新工程的创新中、某个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中得到全面的熏陶和培养。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要想在未来面前主动,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终身学习者。
四、结束语
        终身学习是工科毕业生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也是其建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基石。本文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树立“以学生为本”,探讨研究了“终身学习”毕业要求的内涵及与之对应的培养手段和课程体系,强调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积极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EB/OL].https://www.ceeaa.org.cn/gcjyzyrzxh/rzcxjbz/gcjyrzbz/tybz/599711/index.html.
[2]刘庆刚,朱海荣,彭培英.工科专业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意识培养学术学位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3:124-128.
[3]周新刚,于玲玲.对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的思考[J].科教导刊,2020,7,3(上):7-8.
[4]刘思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课程内容建设:实践诉求、标准与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7:32-36.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有限元分析”(项目编号:SDYKC18082);烟台市校地融合发展项目“新型绿色建材产业驱动土木建筑类专业群建设”;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赛教融合为驱动的理工类专业创新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jyxm2021052)
作者简介:逯静洲(1973-),男,教授,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