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璟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宜春 336000
摘要:在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具有迫切性和可行性。本文从分析英美文化教学的现状出发,通过思政映射、文化详解、融合实践活动、评价分析等模块,积极探索中国文化融入英美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不仅改善了英美文化课程教学效果,而且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增强学生们的使命感与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文化;英语教学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1]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课程思政”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外语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发挥中国文化精神的作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荣誉感。
二、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分析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为例,该门课程内容包括英国、美国等几个西方国家地理概况、政治、经济、历史、教育、文化生活、现状等方面内容,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受到学时、学生基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该课程一般重点讲解最有代表性的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内容。尽管如此,课本内容庞杂、生词多等因素也给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带来难度。在教学中,单纯的传输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缺少启发和提升,未挖掘思政元素,正如卢绍迎所说(2015):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主要注重基本知识、技能培养,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有效地融入,导致高职英语教学面临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缺失的问题[2]。从而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2.学生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该校英教专业学生中认为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占99.26%,但33.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中国文化水平不高;认为英美文化重要的占97.06%,但有52.21%的学生认为自己英美文化水平不太高。由此可见,该校英教专业学生能认识到学习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有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对于两者文化水平掌握程度不高。
3.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可依托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深入挖掘思政内容元素,采用多种课堂活动及教学方法,将中国文化融入英美文化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英美政治、历史、文化等的同时,能进一步对比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发挥中国文化在高职外语类专业课程的作用。
三、课程实践过程
(一)课程内容及过程
1.提炼思政映射点
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分为历史、地理概况、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生活、现状等几个板块。在备课和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提前设置好融入到英美文化的中国文化思政映射点,例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巩固文化背景;中国地理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入到“四个自信”中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节日文化等内容,使得在授课过程中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衔接自然,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能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讲解文化内容
教师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借助于现代信息教学技术,有条理地梳理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框架式地文化感受和文化输入。讲解点1:英美国家的地理、民族等内容可对比学习中国的地理概况和民族,通过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带领学生感受地大物博的中国且多民族的友爱团结。授课点2:英美国家的政治部分,在掌握英国政治中君主、议会、内阁和美国政治中联邦政府、三权分立等内容的同时,对比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优越性,并坚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在讲到美国宪法的内容时,结合我国民法典的内容,对比分析。讲解点3:英美社会的教育体制对比讲解我国教育制度等内容,可结合一些中国经典诗词等内容来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德育的重要性。也启发学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思考。讲解点4:英美国家的节日、生活对比中国的节日及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了解英美节日文化的基础上,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今后从事跨文化交际职业奠定基础。
通过几个板块的对比讲解,将提升思想教育、语言能力和未来职业能力巧妙融合。学生能以文化知识为媒介,搭建中国以及英美国家的桥梁,从而拉近教材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政教育[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爱国情怀。
3.拓展学习资源
在信息化、大数据的背景之下,教师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拓展学习内容。本次课程实践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本研究使用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建课、资源分享、活动答疑等,既是对英美文化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拓展,尤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学会以批判性的思维来发表观点和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课内引导及课后延伸
1.课堂巩固与对比
在每节课开始前,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利用5-8分钟做主题展示,展示的内容既可是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又可是国内文化、时事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俗介绍,在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发挥同伴影响力,培养文化素养。如其中有一组学生采用情景剧的方式展现了主题为“中国和英国餐桌礼仪里的YES和NO”,形象生动的展示了中国人和英国人在用餐时的习俗和禁忌。学生能自主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找到两个国家的文化映射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此外,在课中设计相关中外文化问题供大家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性看待文化差异。
2.课外延伸与拓展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部分文化内容无法做到一一讲解,开展第二课堂等课外活动来进行课堂的内容延伸是非常重要的。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对比英美和中国风土人情时,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前期查找资料,对比中外思想观念、民族意识等方面内容,在辩论中深化中外国家知识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结合党史学习主题教育背景,还举办了题为“用英语讲述白求恩的故事”演讲,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
总之,讲中国文化融入到英美文化的课内和第二课堂活动中,达到引导思政教育、培养外语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三者的统一,有效培养学生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
1.文化对比法
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众多差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分析法,由浅入深对比分析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等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效用最大化。以“中国梦”和“美国梦”为例,就其内涵比较,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美国梦指的是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功与否与家庭背景无关。从中对比分析出中国梦是站在国家及集体的高度,而美国梦更突出个人主义。启发学生要客观看待这两者区别,汲取优秀元素不断努力奋斗,实现个人梦,从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PBL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相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采围绕问题收集材料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理解文化现象需阐述个人观点时,结合思政映射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框架式教学
针对教材内容的繁杂,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分解每一个模块的的学习任务,以便于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此外,本次课程实践还采用小组讨论等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反馈分析
1.课后访谈
在整个课程实践过程中,不定期随机邀请学生进行访谈,问题围绕课程内容(包括知识理解程度和中英美文化融合度)、课堂活动、作业等方面进行。共访谈20位学生,所有学生都认为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这门课程是非常有效果的,将之前一些似懂非懂的内容得到了深化,既弥补了一些中国文化的缺失,又强化英美国家文化的认知。有18位学生认为课堂活动设置恰当,能很好的调动她们的参与度。课后访谈能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促进不断改进课程实践。
2.课后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关键看学生[4],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一项指标,提供了教学反馈的数据。本门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其中日常考评(占30%),也称为过程性考评,主要是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课内外活动参与度、线上学习的完成度等。终结性考核(占70%)主要考核学生对英美国家地理、政治、经济等人文知识的掌握、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看法、以及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思辨性对比写作等。将思政元素以及时政热点融入到考核内容中,创设思政语境,既能检测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又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分析,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英美文化课程的实践效果是显著的。在“课程思政”这一教育创新之路上,找到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互联互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架构课堂,是真正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发挥作用的必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并提炼中国文化的思政映射点,与英美文化学习内容相互呼应,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政元素和专业学习的融会贯通可以帮助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中领会、在用中感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升跨文化交技能力、文化素养、爱国情怀,更加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彭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读与写(上,下旬), 2018(015),032.
[3]王星远.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研究[J].浙江工贸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20-4.
[4]张志武,毛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6)
本文是“宜春市社科研究‘十三五’(2020年)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csk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