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苏燕文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苏燕文
        南宁市金凯初级中学,广西南宁市,53003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要基于自身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提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希望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这种判断力缺乏一定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新课改的背景,对学生培养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贯穿于各个学段和各科教学,为取得较好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要从教学体系这个大视角进行改革和创新,把核心素养的内容与学科内容进行恰当的融合,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核心素养的水平。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从内容而言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教材编排形式而言更加利于各个学段学生接受。我国从小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和理解较肤浅,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内容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根据核心素养设立一定的课程目标,教师依据这个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活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贯彻到各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成效不明显。笔者基于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一定的调查研究,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下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
        在初中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比较重,加之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在道德与法治的课时安排上也就让位于其他重要课程。由于课时少,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就比较多,这样教师就不能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也不能适当的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1]。
        (二)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前面已经提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各门课程的地位以及重视程度。基于此种情况,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才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的综合素养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
        (三)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热情不高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甚至认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不用学习也可以取得好成绩,所以轻视了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另外,囿于传统教学过于重视考试成绩,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使学生倾向于主要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缺乏热情,也不会分给道德与法治课程太多的时间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三、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就必须在教学的各个过程进行改进和创新,使教师在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进行核心素养的教育。
        (一)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适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好的依托,所以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理解编者在内容编写方面更深层次的目的。为此教师要多次研读教材,针对每节课程不断优化教案,充分挖掘每节课程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点,继而拓展开来,让学生受到核心素养的教育。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中的诚实守信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问学生:“你觉得诚信重要吗?你生活中有不讲诚信的事例吗?你觉得诚信的价值何在?”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事例中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以后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够以诚信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然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思考,这样教师就很容易达到根据教材内容适时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核心素养教学效果
        笔者基于一定的调查发现,不论是大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还是高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教师必须把学生尽快带入提前设置好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比如教师在讲解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平时有过不遵守规则行为吗?”学生面对这个具有很强表达欲望的问题必然会给老师提供很多鲜活的答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类,再进一步追问:“这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不遵守规则的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遵守规则的严重后果。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能更快的进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更好的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的形成核心素养[3]。
        (三)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个学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与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动,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教材内容更加有温度,更加亲切。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网络利用情况进行讲解。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一下对网络的看法,分享一下网络给自己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一些真实的网络反面案例教育学生,如果网络利用不当也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这样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后就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从而在核心素养提升方面有一定的进步。这些问题与学生紧密联系,因而学生也乐意教师帮助自己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和困惑。
        结语:新课改要求学校和教师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善于总结和归纳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罗惠成.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70-71.
        [2] 刘磊.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6):358-359.
        [3] 尹祝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小栏目”设置及其教学方法探析[D].合肥师范学院,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