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思
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第一小学,黑龙江哈尔滨,150631
在走过的30多年的教育教学的岁月里,无论是当老师教育学生,还是当妈妈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没有过多的理论支撑,有的只是教育实践中的摸索与点滴的经验总结。从中得出——惩戒教育在教育中,有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不容忽视,这有时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
仅仅从育人来讲,针对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方法,绝对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成才。那么,在诸多的教育方法中,惩戒,有时甚至是“掴打”,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的方法,无论老师和家长在必要时,不可以不采用。
但是,这一定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惩戒与掴打一定要是善意的,而且是充满爱的,并且是要适度和适量的。这也就是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所说的——要把戒尺还给老师。其实,不仅仅是老师,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手里该拿戒尺时,也要拿起。或是,像我们的祖辈那样,把“家法”高悬于家中,让子女明确于心,明了于行。
一、惩戒教育是必要的
女儿从小就是一个极为善良的孩子,一周岁半,刚扎吧扎吧会走路时,看她最喜欢的动画片《雪孩子》,每看到小白兔因救小主人被火烤得一点一点融化了时,是看一次哭一次。从女儿稚嫩的小脸,稚气的双眼,我看到了孩子柔软的内心,我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去呵护孩子玻璃般晶莹而幼小的心灵,我真的害怕伤到孩子,而且怕极了。以致在后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都特别注意,尽一切努力满足孩子的种种需求,唯一的初衷就是怕伤到孩子。
在女儿6岁的时候,一次去她奶奶家,大冬天的她要吃冰棍。奶奶说,太冷了,吃冰棍不好。结果,女儿说:“不给买,我就去冻死去!”不但如此,女儿真是没戴帽子、手套,就去院子里待在。奶奶怎么哄,女儿也是不买冰棍不行。奶奶心疼不过,便答应给她买冰棍。女儿却仍是不同意,结果不但奶奶答应了买冰棍,还答应了很多附加的条件,女儿才勉强和奶奶进了屋。
当我去接孩子,婆婆和我说起此事,我很是挠头,不断琢磨回家后该怎样和女儿谈这件事。
结果没等我和女儿谈及此事时,我让女儿把不玩的玩具收拾好,然后背一首古诗。女儿说:“我就不!”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想!你要再让我做不想做的事,我就去冻死去!”
我看到女儿的样子,便顺口一说:“那你去冻死去吧!”
女儿便非常气愤地往外走。大概在她快要走到门口的时候,我声音一下子变得柔和地说:“等一下!你回来!”
女儿听到我的话,脸上掠过一丝得意、得逞般而又胜利的微笑。
我说:“你来!”话语充满了温柔,女儿胜利般的微笑变得十分满足。我说:“你把棉袄脱下来!”语气仍是柔和。女儿扬起小脸,快速地解开领口上的两粒纽扣。
“快脱!把棉袄,棉裤都脱了!看在你是我女儿的份上,给留个小裤衩和小背心,你去冻死去吧!”女儿听出我的语气,也听出我的话不对了,便一下子怔在那里。然后,一下子又回过神来,张开小手扑在我怀里,搂着我说:“妈妈,我不对了!我不说去冻死去了!”
我让女儿站好,让她说错在哪里,然后和颜悦色地和女儿讲了好多道理。这是我第一次惩戒女儿,也是我开始明白,孩子的教育不能缺少惩戒,这有时是很有必要的。
我不敢想象,如果我一味的迁就,纵容女儿会是什么样。现在网络和抖音上不断出现的,小孩子打家长,要东西不给买就满地打滚,还有一个十六岁的孩子要手机,父亲没有满足就跳楼等等,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在教育中,或早期的教育中缺少必要的惩戒教育。
二、惩戒教育也是必须的
在我接手的一届混合班级的六年级学生,有几个十分顽劣的男孩子。他们不但偷班级学生的东西,还故意毁坏不听他们话的学生的文具,不但在同年级欺负弱小,有时还夸年级打仗。在刚接班时,对他们多次进行了批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而,有些学生略微好转一段时间后,班级的那个“头儿”就会又兴风作浪。
有一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打了那些学生,特别是那个鼓动干坏事的“头儿”——原来所教他的老师没有敢碰他的,因为稍有点“过分”他爸就上学校找,老师们都有点发憷。
后来,好心的同事都劝我,并替我担心,我说,他们该打,特别是那个“头儿”更该打!如果犯这样的错误,当老师的不打他们,则是老师的失职。那几个学生,不但偷东西,打架,还围堵女同学,有几个竟然连疯带闹的,有意无意摸女孩子的胸。
当几个被打的学生家长来到学校,都一致表示:我打得对!他们的孩子该打!有的家长说,他们听孩子说了之后,也打了孩子。就连那个“头儿”的爸爸都一再这么说。
在有些时候,老师该出手时,不出手,就是对学生的所犯错的无视与纵容。同时,也是老师的失职。相反,必须的惩戒则有助于学生明确界限感,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惩戒有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惩戒有时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现在的教育方法有很多,什么赏识教育,鼓励教育,挫折教育……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惩戒教育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惩戒可以表现为掴打,甚至为暴打。这也正是古人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丈夫的一位高中同学,现在是某医药公司负责人。在他上高中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眼瞅着上高三了,仍然是玩心过重。他父亲是一位学校校长,在对他苦口婆心的各种教育之后,他仍然是我行我素。
一天,父亲终于忍无可忍了,把他关在屋里,把房门反锁,对他是一顿棍棒,任凭他母亲在门外怎么哀求,父亲是置之不理,直到他开口求父亲,并向父亲保证从此好好学习,父亲才罢手。从那天之后,他果然痛改前非,刹心苦读,结果当年就考上了本科大学。每当他谈及起自己今天的成功,无不感谢父亲当年的那一顿棍棒。
逸豫可以亡身。太多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就是太过安逸,太过被顾及了,太过于被“爱”了。其实,这正恰恰违背了教育实质。教育不但要明理,还要有规矩与界限,还要让孩子有疼与痛的记忆,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确,那些可为,那些不可为。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连这都是模糊的,那么长大他就会无所畏惧,什么都可以为之了。
四、适当的惩戒教育应该被允许
我们现在多数家长都特别爱孩子,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长,他们原本就备受宠爱,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更加百般疼爱,对孩子的任何“委屈”他们都会受不了。
有一件家长投诉:幼儿园午睡时,一小女孩儿怎么也不睡觉,而且还总是捅咕临床的孩子,老师反复说了好几次,她还是不是悄悄说话,就是捅咕别的孩子。老师就用塑料尺子,朝小女孩儿的手轻轻打了手几下。
这下,可坏了。家长情绪非常激动,且不依不饶地来教育局投诉。当我们把调查结果和他说明之后,他说他女儿也说了老师没用力打,但是老师的举动对孩子造成了心里伤害。我们说,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明白一些规矩也是必要的,这也是幼儿园管理正常行为,也是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可是,孩子的家长说,他也明白,但是知道女儿被打了手板,他心里就受不了。
作为教育监督部门,该怎么办?在法治健全,信息畅通的今天,我们只能批评或处分教师了。不然,是还不了家长所要求的公道的。所以受了委屈的教师只好学聪明了——能不惩戒学生时,绝不惩戒:能不批评学生时,绝不批评。说一说,听就听,不听就拉倒,成了很多老师默认且共同遵守的“法则”。
这让我常常想:如果教师正当的惩戒不被允许,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问题。所以,怎样正视老师的惩戒,并允许教师的必要的惩戒是家长和社会该好好思考的重要问题。
惩戒,掴打,或是打,都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只要是善意的,充满爱的,且是适度、适量的惩戒,都不失为好的方法。因为,它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有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应该被允许的。
惩戒教育有时真的不能被代替,更是不可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