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彩霞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中滩中学(甘肃天水741030)
摘要:“风雅”这个美好而丰富的词汇,源自《诗经》,《诗经》集中反映了以周礼为导向的和谐、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 自《诗经》时代流传至今的“风雅”精神,是一种尊崇礼仪、遵奉文明的积极行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发乎情,止乎于礼”,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乐而不淫’。这种纯粹的情感表达,也正体现了“风雅精神”在语言,仪容,以及行为方面的体现,乃至内在精神的充实开心雅正。而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盛开如花。
关键词:关雎;传统文化;风雅精神
“风雅”这个美好而丰富的词汇,源自《诗经》,《诗经》集中反映了以周礼为导向的和谐、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自《诗经》时代流传至今的“风雅”精神,是一种尊崇礼仪、遵奉文明的积极行动。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说明《诗经》中的“风雅精神”是以心灵的纯正作为底色的。孔子还曾谆谆告诫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这意味着“风雅”不应只是内在精神的充实和雅正,而且也需要外在彰显,将“风雅”体现到语言及仪容行为上。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发乎情,止乎于礼”,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乐而不淫’。这种纯粹的情感表达,也正体现了“风雅精神”在语言,仪容,以及行为方面的体现,乃至内在精神的充实开心雅正。而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盛开如花。
《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有着怎样的风雅精神呢?下面就《关雎》中“淑女”“君子”的内涵及其形象作简要分析。看他们和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风雅精神有何关联。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窈窕淑女”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呢?《毛传》:“窈窕,幽闲也。”“淑者,善也。”窈窕淑女即是美丽善良,有高尚品德的女子。 要称得上淑女,除了外貌美,还要心灵美。淑,好,善良。如此看来,在中国人的审美眼光中,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外表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所以“淑女”首先是个美女。那淑女的内在美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诗中描写淑女用了三个动词,“流”(捞取)、“采”(摘)、“芼”(挑选),她是那样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从这里,我们看到这是位勤劳的淑女。在古人看来,淑女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勤劳,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传统美德。
再从这三个动词的含义看,三个动词词义不相同,在用法上体现了《诗经》“比兴”的艺术手法,不仅仅是因为分章换韵而变换文字,还表达了情节的递进发展关系。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就是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逐个了解—细心挑选。淑女对待爱情很慎重,理智。
不是那种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丢一个的女子。这样不随便爱上一个男子的女子,才会不随便丢下一个男子。
至此,我们看到,淑女,不仅要文静美好,而且要热爱劳动,还要慎重,理智的对待爱情。这样的淑女,可谓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打“君子”在河边看到那位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之后,一见倾心,怦然心动。食不甘味,夜不成眠。姑娘采荇菜的每一个动作都定格在了男主人公的大脑里了,睡不着时,他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着姑娘采荇菜时“流”、“采”、“芼”那些不同的动作——在他的心中,淑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美好,想起来让人心里甜蜜蜜的。男子已深深爱上了那位姑娘,他该怎么办呢?追求她!追求虽不顺利,但“君子”对“淑女”爱得深,求得切,并没有轻言放弃,他不是那种爱一阵子就算了,转而追求其他女孩子,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还有星星和月亮。”诗歌中,君子对淑女的爱是持续不断的,逐渐热烈的,决不轻言放弃的。爱得很执着,可谓忠贞不渝。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追求过程并没有死缠烂打,以死相逼,他爱得很有自尊,也很尊重“淑女”。即便如此,也求而不得。怎么办呢?想象着淑女那柔美的身影,心中便又充满了斗志,为爱而付出。他冥思苦想,他为爱而改变追求方式。于是,最精彩的事情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他想用为姑娘弹琴、唱歌这种办法来接近姑娘,赢得姑娘的芳心。君子在此刻使出了“绝招”。那么,诗中这位君子为什么一开始就不使用这一招制胜的“绝招”呢?前面只是简单的去“求”呢?连点“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小心机都没有?在上古时代,弹琴鼓瑟,敲钟打鼓是高雅之乐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如此。很有可能这位君子一开始是不会,只能简单的去“求”。后来,为了追求到自己心爱的淑女,去学习了弹琴鼓瑟,敲钟打鼓,他提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这种高雅的追求方式,说明这位“君子”是位高雅之士,是位能为了爱而提升自己情趣的雅致之人。
什么样的男子可称之为“君子”,值得你托付终身?不正是诗中这样一位因爱而懂得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因爱而提高自己情趣,高雅的,才德兼备又执着的追求爱的谦谦君子吗?其中所表现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是人们推崇和追慕的气质风度。
“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男女相悦,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幸福生活的象征,倾注真爱,付出真情,爱情的果子才会甜美。
这种高尚的情感, 高雅的志趣,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一种超越世俗功利,追求人格完善的文化传统,也正是这种传统熏陶所形成的人生境界。也正是人们推崇和追慕的气质风度,风雅精神。
《关雎》能被编入《诗经》不在于他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在于他写了一个符合孔子“礼仪”标准的爱情故事。它能居于《诗经》之首,则表明他最符合孔子“礼仪”的标准。《毛诗序》认为《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天下”,就是教化天下。这也是孔子讲其措与“首位”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阐明夫妇之德,既适用于普通老百姓(“乡人”),也适用于同志阶层(“邦国”)。孔子编纂《关雎》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诗歌的方式阐释“君子”与“淑女”的内涵。孔子讲其编在《诗经》之首,意在通过它为男男女女树立一个爱情世界的标准,以“风天下而正夫妇”。
今天的我们学习《诗经》,决不应只将之看作文学作品,而应观照其优美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深厚文化意蕴,及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风雅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冬颖.诗经八堂课[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傅学敏.中国风雅文化导学[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6.
[3]尹健平.《关睢》中的“流”、“采”、“芼”[J].文化研究,2018.6.
【作者简介】霍彩霞(1976.08-),女,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本科学历,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中滩中学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