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郭芳华
[导读] 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芳华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育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新变化,高校要因势而进,守正出新,在思政课建设方面探索新路径, 提高育人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时代新人。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改进路径
        1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层面往往会偏重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学生人文知识和思想素养方面的教育,由此产生了对思政课的认同危机,导致思政课被边缘化。除了学校层面外,高校学生群体对思政课的兴趣也不强,甚至表现出轻视、排斥的态度。高校的多数学生并没有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就业需求,反而更倾向于在企业就业,如此一来,专业课通常就被认为是最有用的课程,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由于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形成价值认同,导致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上,学生翘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司空见惯,思政课教学效果堪忧。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同时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在一些高校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略显陈旧,部分教师理论功底薄弱,没有讲出思政课应该有的理论深度和高度。高校思政课教学学时有限,通常会将教材体系进行整合重组,开展专题式教学。但由于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完整而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反而容易将各个理论彼此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政课教学出现知识结构碎片化的现象。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常常为了提高抬头率而盲目地迎合学生,让教学变了味,学知识变成看热闹、看节目,思政课的综艺氛围愈发浓厚,但却失去了课程的政治高度。
        2高校思政课建设现实困境
        2.1高校思政课建设缺乏刚性约束
        正如前文所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如何建设高校思政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出台了许多纲领性文件,对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生比例、班额大小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但是,这些文件并不具备强制性,没有刚性约束,无法对高校形成压力。虽然当前根据文件规定,党组织已经进驻高校,但高校党委基础薄弱,缺乏权威,在具体实践中,党委“管大局、作决策”的职能未能落实,其引导、监督、决策等作用发挥不出来,于是部分高校继续保持自由主义作风,在思政课建设中得过且过,并没有完全按照建设标准开展工作,思政课建设陷入困境。
        2.2高校被教育者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高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影响了他们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就相同的教学内容来讲,素质偏高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消化,教学效果也更为显著,反之,教学效果则会相对弱一些。高校的生源大多数是在高考中分数较低的那部分学生,这也就反映出了高校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有限且求知欲不强。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有限,致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致;同时,由于思考深度的限制,学生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地认为思政课对就业无太多助益,厌学情绪剧增。在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学生与思政课渐行渐远。
        2.3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研能力难以满足思政课建设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两部分组成,其中专任教师是主要力量。然而,为了节约成本,高校并不会按照 1:350 的师生比引进专任教师,教师数量匮乏难免会出现身兼数职、讲多门课的现象,于是分散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就削弱了教学的专业性。

此外,专任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是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积淀和教学经验有所欠缺, 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还有,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频繁。青年教师多是毕业生,大都将第一份工作当跳板,积累经验后便跳槽离开;而少数的中年骨干教师业务能力强、职称高,纷纷借由近两年思政课教师缺口扩大的机会,顺利进入了公办学校。由此,高校思政课专任师资力量大幅下降。
        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3.1加强约束,提高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
        强化立德树人观念,引导高校自觉承担育人职责。教育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高校负责人开展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培训使高校负责人深入了解思政课在育人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进而在工作中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专项督查。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底子薄、条件差、队伍弱等困境,考虑到这些现实情况,教育部门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来分管高校思政课建设事宜, 实行单独监管,在建设标准的细化和政策操作层面上, 与公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区别开来,因校施策,精准解决问题,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合理健康发展。
        3.2 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知行合一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要多引入生活案例,将原本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生活化场景。结合专业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知识内容进行讲授,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着力培养符合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的素质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其所需。长此以往,学生便会认识到,思政课是与他们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生获得感增多,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愈发浓厚。在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也是吸引学生关注思政课的重要途径。
        3.3多方发力,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困扰就是稳定性差,增强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成为重中之重。关键问题就在于要重视思政课的课程地位以及提高教师的合理待遇。高校要优先保障思政课建设,在课程安排、经费投入、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倾斜;在薪资待遇方面,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工资水平,并想方设法落实思政课教师专项补贴,保证其待遇不低于专业课教师;在职称评审、评比表彰等方面也要给予适当倾斜,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使其能够安于本职工作,从而稳定教师队伍。此外,还要加强培训和进修力度,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方面,高校要研究制定思政课教师培养计划,特别要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激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同时积极支持中年骨干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科学研讨等活动,让教师在交流中增长知识见识、丰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校际之间合作, 开展公办——高校“手拉手”共建思政课活动。双方可以互相选派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或者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观摩等教学活动,还可以围绕思政课建设开展课题研究、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依托公办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优势,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研能力。
        结束语
        高校的生源大多都来自当地,学生对本地区文化颇为熟悉,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挖掘地方有代表性的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去,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共鸣,激发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春波 .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J]. 教育教学论坛,2019(41):50-51.
        [2]陈豫岚,张辉 . 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63-2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