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娜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 30000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基本的劳动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协调发展。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习得劳动能力,有助于磨炼他们的意志 品质,达到知行合一,促使其健康成长。当下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改变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需要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探索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家校共育新模式,实现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衔接、教育功能互补、教育效果持续稳定的格局,从而达到“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鉴美,以劳创新”的目的。
一、学校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习惯
“劳育”虽然在五育中排名第五,却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或缺的重要一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更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学校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
1.体验型劳动实践
劳动的本质就是从亲身实践中获得劳动认知,体验型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劳动角色,给学生提供亲身劳动实践的机会和经历,丰富劳动体验。
(1)做后厨,体验劳动之辛苦
民以食为天,每天的午饭是学生们最期待的学校生活之一。但同学们不曾了解,在食堂为4000名师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只有10几个。为了让同学们体会后厨工作人员的辛苦,学校制定了“帮厨计划”。每天中午,2-5年级每班派4名同学按照固定时间点,到规定的残食台服务,帮助食堂阿姨收拾餐具、清理残食。同学们有着不同的分工,有的负责检查和倾倒残食,有的帮助小同学把餐盘放进箱子,还有的对剩饭情况进行询问和记录。每天看着残食台帮厨的同学们忙碌的身影,真是不忍心浪费一粒粮食。活动中,大家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午间用餐之所以能这样的舒适、有序、高效,与背后工作人员的辛苦劳动分不开。
(2)做管理员,体验劳动之责任
家有家法,校有校规。为落实一日常规,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也为了让学生体验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学校在五年级每周设立值勤班,设有晨间进校检查岗、校服红领巾佩戴检查岗、课间秩序检查岗、两操检查岗等,配合学校执勤教师完成一周各个岗位的监督和管理。一周的管理工作有序而忙碌,值日生们以身作则,公正管理,增强了责任意识,也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他人榜样。
2.主题型劳动教育
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不仅需要学生从亲身体验实践中感知体会,更需要从中华民族的劳动文化中获得理解和认同。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班级值日合作、校园保洁轮岗、节日主题劳动等主题型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
(1)全员班级值日,小岗位大责任
教室是学生每日生活时间最长、与师生互动最多的场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轻松有序的班级氛围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学习状态。因此,我校积极在各班开展“班级值日,小岗位大责任”活动,将全班学生分组,给各组安排教室各个岗位,全员参与班级环境与秩序管理,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责任。
(2)校园保洁,争做学校小主人
班级是小家,学校是大家。每位学生都是学校的一份子,都应当以主人翁精神保护学校设施、维护学校利益。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爱校之情,“校园保洁”轮岗劳动服务成为我校劳动教育的传统活动。每天午餐后的校园人头涌动,那便是轮岗班级擦拭学校各处的景观,比如各处雕塑、宣传栏,垃圾桶外壳、栏杆、长椅,捡拾落叶、杂物等等。
校园保洁劳动有条不紊,热火朝天,同学们在劳动中茁壮成长,在劳动中收获快乐,让学生懂得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为集体服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义务,是自己作为校园生活一份子应尽的责任。
(3)节日劳动,认同劳动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文化。例如,中秋节,人们打月饼、酿桂花酒,喜庆丰收年;春节,人们都要蒸年糕、包饺子,辞旧迎新。因此,学校以传统节日为主题,把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开展家校互动劳动教育。例如:端午节,倡导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包粽子,用粽子传递浓浓的亲情,感受劳动文化的意蕴。重阳节,学生可以和家人一起登高、摘柿子,为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既为学生创设劳动机会,又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传承中华民族勤劳的优良品质。
二、家庭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能力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劳动,而家庭则是劳动教育“最早” 的课堂。但在现实中,由于家长的溺爱以及对于劳动重要性的 认识程度不够,不愿劳动、好逸恶劳的“小皇帝”“小公主”处可见。家庭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与提高劳动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积极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探索为每一个家庭提供适切的家庭劳动指导。利用班级微信群、班级微博、小黑板APP以及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老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养成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提醒家长应和学校合作,重视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识劳动、学会劳动、提高劳动能力。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传承中华传统勤劳家风相结合,小手拉大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特别在疫情家中学习期间,全体同学用实际行动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传承中华勤劳好家风。老师们利用网络平台召开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实际本领。所有同学积极响应学校活动号召,利用假期时间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兴致勃勃地学起了各种实用劳动小技能:打扫房间、洗衣服、做饭、做蛋糕、叠衣服、捡鸡蛋、收拾院子……还有的同学还拿起了自己的画笔,将自己的劳动生活做成了精美的手抄报,那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不仅向我们诉说家庭劳动带给他们的快乐,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新一代少年的无限活力与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社会劳动教育—树立劳动意识
劳动是促使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劳动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家庭和学校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培养,更要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通过劳动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结合我区创文工作,小学部向学生们发出倡议,号召学生们积极响应社区的号召,在周末和假期积极参与到“学雷锋”志愿服务劳动中去。“创文小天使”们不畏高温,不畏严寒,有时认真地清整小区环境,发放宣传手册,为扮靓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有时,小学生带领家长自行清理自己门口公共区域,初中学生同家长共同劝导邻居清理堆物,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行动向社区居民宣传社会文明风尚,用干净整洁的楼道环境让邻居们体验文明的意义。
此外,学校还与学区片内的社区建立共建机制,携手推动“小手拉大手·绿地认领活动”,鼓励学生带动家长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认领门前屋后的一片绿地,让自己成为“护绿使者”,成为共创文明城的小主人。让自己的劳动发挥带动作用,建设成更多的“志愿服务好家庭”,为生态文明出一份力。联合家长促成学生的社会公益劳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更有利于他们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
劳动教育需要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三方联动的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参与不同种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体验不同的劳动角色,收获不同的的劳动成果,体会劳动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劳动智慧,树立热爱劳动的美德和劳动创造世界的观念,让劳育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