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陈之琳
[导读] 根据《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

        陈之琳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市 300134
        根据《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未来天津将加快构筑具有天津特色的“1+3+4”产业体系。其中“1”是指智能科技,“3”是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4”是指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石油石化等四大优势产业。并将积极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提升“津城”现代服务功能,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增强“滨城”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建成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推进协同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我国科技智力最富集、创新能力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重要的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京津冀三地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差,总体来看,北京的企业多体现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天津的企业更多地体现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河北的企业更多地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以来,三地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当前,是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设不仅需要资金设备等物力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源源不断的优质人力资源输送,投入京津冀生物医药发展的建设中去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坚力量。
        将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时代背景,并结合工科学院的专业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紧跟时事,强化青年学生使命责任担当
        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理性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天津最新“十四五”规划战略,结合“津城”“滨城”双城发展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走访和调研,可以发掘三地在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有助于学生找准自我价值定位,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大局发展结合,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二)深入挖掘,与学院特色专业相结合
        通过走访京津冀三地生物医药企业展开学习,了解企业在人才吸引、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和互补共赢。一方面帮助青年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全面深入了解专业前景;另一方面,使学生及早做好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身就业能力;
(三)立足实践,增强活动实效性
        后期,团队将深入社区,开展后疫情时代医药健康相关知识科普“小讲堂”,使大学生将先进的思想、知识和技术带进社区,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此举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高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推进,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正确认识
        尽管大多数同学对暑期社会实践抱有积极参与的态度,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些许偏差,缺乏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时候只满足于走马观花式参观,认为只要去到目的地打卡拍照、拉拉条幅、发发新闻,就是进行了社会实践。对于为什么要参与本次实践、想要从中发掘、学到什么,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这种散漫的思想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反而给实践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二)缺乏系统规划,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不强
        在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由于个别指导教师的经验不足,前期对社会活动缺少系统性的规划,存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思想,只考虑今年的活动如何开展,没有形成一个长久的、可持续性的实践,这样大大影响了实践的质量。如果能加强顶层设计并长期坚持,将历年来的实践内容、实践成果进行比较,则便于对系列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追踪整合,从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
(三)部分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沟通和支持尚且不足
        在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基层单位认为接待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会增加单位的工作负担,对于社会实践所需的支持和帮助敷衍了事,导致社会实践难以深入开展。除此之外,“三下乡”社会实践需准确把握相关基层单位的需求,大学生能够提供的服务有哪些,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当前高校与许多基层单位虽打通了部分对接渠道,但沟通尚且存在不足,导致社会实践开展进度不畅。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学习,提升认识,勇担时代使命
        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对高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导向,在平时的课程教育上加入相关内容,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实时热点,了解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以及天津市十四五“双城”规划的战略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为三地发展带来了机遇,更是为周边广大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舞台。高校要提高青年学生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度,端正态度,珍惜机会,牢牢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参与到其中,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在实践中奉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二)顶层设计,结合专业,创建新实践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一项持久性工程。在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初期规划过程中,高校须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合力。在丰富创新实践形式的基础上,高校依托各个学院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与项目合作,打造“三下乡实践+实践基地”的可持续模式,着力推进岗位锻炼、科技创新。同时,高校需避免照抄照搬之前的旧方法、旧模式,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寻找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三)加强沟通,找准定位,坚持需求导向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实践较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有效的服务,活动开展的初期就要与基层实践单位开展良好的沟通,精准定位,了解基层实践单位需求,并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专业特色,寻找其中的契合点。除此之外,高校可针对实践基地的专业需求,不断完善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人才培养与当今专业发展趋势接轨,不断为社会输送创新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以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实效性。
(四)明确分工,强化宣传,扩大实践影响范围
        团队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实践的成效,在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需明确团队分工,形成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团队合作的想好氛围,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相关活动的宣传力度。前期做好相关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中青校园以及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不仅可以大力推广宣传经验,为其他高校实践活动提供借鉴,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社会实践的队伍中来,将青年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转化为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的动力源泉。
四、结语
        高校学生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实效性不高、持续性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基层组织、学校、学生多方发力,积极制定合理策略解决,加强“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建设,真正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