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琴
桐乡市屠甸镇完全小学
【摘 要】为了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真研读了部编版教材,从“儿童视角”入手,尝试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什么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笔者认为即用儿童的眼耳去观察,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儿童习作的本质是交流,其习作教学必须在儿童视角的关照下开展与儿童心智和言语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一致。
【关键词】 童心 儿童视角 写作
写作指向表达交流,本来应该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写作任务表现出来的是恐惧和畏难,一提笔似有千斤重,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成为他们很多人的写作常态。即使写出来作文的内容也是简简单单,缺乏个性,毫无真情实感。虽然我们一直在习作教学的路上积极探索、认真学习、努力改变,但作文教学之路仍旧是任重而道远。
一、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世界在儿童的眼里犹如童话一般。作文教学中,教师注重观察的指导,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素材积累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1.乐于观察记录
孩子的小眼睛是最亮的,他总能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在生活中学会运用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人与事、大自然中的景与物。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经常性地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习作素材本,这样,学生就在作文的时候有话可写的。记录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就可以用画画配上文字的形式记录;有的孩子喜欢摄影,就用照片配上文字做成美美地动画或美篇;有的小朋友喜欢用文字记录,就可以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有趣灵动的方式,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
例如,张诗淇同学在《突如其来的哭声》中写道:
这天早上,我还在甜甜的睡梦中。突然,一阵雷鸣般的哭声把我吵醒了。八九不离十,一定是妹妹了。我闻声从楼上赶下来,只见妹妹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她身旁的地上还有一团黄色的东西。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是爷爷买来了妹妹心心念念的肉松,可是在她打开盖子时不小心把肉松撒了一地。听着她惊天动地的哭声,我只能跑过去去哄她。可就在这时,爸爸嫌他太吵,怒吼道:“再哭,永远都别吃肉松!”妹妹听到了,哭得更大声啦,嘴里还说:“爸爸欺负我,爸爸欺负我!”她足足哭了十分钟。幸亏爷爷说:“我明天再给你买一包肉松。”妹妹这才停下来。
孩子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故事,引导孩子吧日常生活中的事记录下来。不管他们表达了什么内容,他们的描写都非常生动而真实。而这样有体验的表达往往不会让孩子感到无话可说。
2.勇于观察播报
校园生活是小学生生活的大部分,在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多学生感到有趣的人和事。每天的每天,孩子们的身边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同桌之间、好朋友之间、甚至和不喜欢的人之间,不认识的人,都会有故事。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都是生活的作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里的故事,品味故事中的人生。。然后给孩子创设各种情境来表达,比如“观察播报员”、“今日趣闻”、“小云观察室”……孩子们其实很天生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喜欢聊天,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一定能说得精彩。
二、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用多样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应该让学生急于动手,而是使用一些相关的途径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彰显自我和个性。
1.巧设趣味活动
特级教师喻旭初先生说:“写听到的不如写看到的,写看到的不如写自己做过的。”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很多的趣味性活动,天生爱玩的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比如“手脚并用”、“水杯吹乒乓球”、“叮叮当当老鼠靠墙”……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2.依托课文插图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给每一篇课文都配上了漂亮的插图。这一些课文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实,这一些插图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有效载体,教学中,依托这一些课文插图能够为他们创设生动的写作情境,以此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
尽管会说不假,但是真正地让他们写下来,却又是这样那样的难于落笔。或许说起来确实比做起来要容易。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们摸着门道,让孩子的作文有法可循呢?
1.模仿课文段落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儿童又是天生的模仿家。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断仿写。既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改编童话故事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童话类论文,这一些童话类课文小学生是十分喜欢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童话进行改编,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儿童的情感应该是最率真的。所谓“言为心声”,写作只有在产生写的需要时,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时,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写出感人的佳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儿童的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迸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1.深情品读激情
阅读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进入文本,品味文字是一种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有感情朗读,实现与文本的深度交流,获得感悟,产生真情实感,这是开展练笔活动的前提。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株紫丁香》这一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情感,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宁静的夜空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最后一段进行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出了其中的情感。此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心灵写话:“小朋友们,在宁静的夜晚,连星星都已经困了,而老师却还在辛勤地工作着。假如你们是陪在老师身旁的那一”“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可是我们的老师却还在工作,如果你就是陪伴在老师身边的那一株紫丁香紫,你会对老师说一些什么呢?”这样,就有效地利用课文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写话热情,自然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特色语言悟情
在小学低段的一些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存在特色的语言现象,这一些特色的语言现象能够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这一些语言往往具有很强的情感穿透力。这时,需要教师以有效的方法,将学生的体验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写的练习中形成文字。
例如,在《丑小鸭》这一篇课文中有很多的叠词,这一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小朋友们是十分喜欢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他的毛()的,嘴巴()的,身子()的,大家都叫他()”这样的句式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描写,要求他们在空格中填入叠词。这样,学生通过特色语言练写能够促进自己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同时促进文本情感的内化。
“言为心声”,真作文,应该是内心最自然的流淌的声音。守护童心,也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改核心理念例解[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彭海珠.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学习说话、写话[J] .生活教育.2014
[3]田彩霞.小学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J].教育革新,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