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沈晓燕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

        沈晓燕
        深圳市宝安区航城学校    5181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数感研究已成为数学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广泛探讨的一个前沿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方法理解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关键词】数感   内涵   培养    策略  
                 
        什么是数感?美国学者Dantzig于1954年正式提出数感 “Number Sense”,可翻译为感觉、感悟、意识、理念与领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而教育部在《(实验稿)》中对数感的外延描述体现在六个方面: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实质上将小学义务阶段数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让教师从数与数量,数的意义、数量关系、数的表示和运算结果估计、问题解决几个方面更好地把握数感培养的主线,给一线教师进行数感培养指明了方向。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很多老师认为,数感是对数字的一种感悟,就像“语感”一样,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那从何入手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培养数感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和能力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快速判断,能用数学知识灵活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起联系。
1、数感的建立根植于学生的感知与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实际。“数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更充分地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更多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和意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例:一年级认识1-5以内的数,把物体的数量与数字建立联系,课堂教学中要大量呈现同种数量的不同物体,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数字表示的具体意义。在认识数字“0”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0”表示什么都没有,还要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0”,体验不同“0”在具体的情境中表示不同的意义,如:尺子上的“0”表示测量物体的起点; 0℃表示水结冰的温度。电话号码中的“0”、车牌上的“0”、门牌号码上的“0”都是表示一个号码数……充分的体验活动,丰富了学生对数字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用数学地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的习惯于意识,加深对数的感知,丰富对数的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感,促进数感的形成。
2、数感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瑞士注明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都集中在手尖上”。

这正符合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到达抽象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更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数一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掂一掂等方式去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建立量化意识,进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建立数感。
        例: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1分钟有多长》的教学中,学生对1分钟到底有多长的感知较弱,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自己的时间标尺:1分钟拍多少次数,跺几次脚,点几下头等拍手、剁椒、点头等,建立起1分钟=60秒的概念,并将生活经验与时间度量紧密联系起来,发展数学思考,实现感性认知向理性思维的飞跃,进一步夯实数感
3、数概念意义的建构有助于夯实学生数感
数概念的教学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数概念的建立依赖于知识与经验联系。学生在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体会抽象概念具体化,将数的概念及规则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夯实数感。
        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路程、速度与时间》中,让学生通过比较谁跑得快,经历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时间相同时,路程越长,跑得越快;当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比较单位时间内路程越长,跑得越快,建立速度的概念。
        数概念根植于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明确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概念系统,促进对数的感悟和理解,进而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概念”,发展数
4.估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强化学生数感
估算是数感形成和发展的有效体现,估算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数感形成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体现。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养成估算的习惯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例: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够不够?外出旅游师,要估算旅游预算是多少?写作文时,要估算大约写了多少字?检查计算结果时,要估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估算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建立在对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上,灵活选择运算方法,并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和判断,增强学生运算的熟练性和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创设情境,传授学生估算策略,让学生养成估算习惯,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5、强化问题解决策略,升华数感
        《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建立数感。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五年级《鸡兔同笼》问题,学生通过画图法、列表法、猜测法,发现“每多一只兔,则腿的数量多2只”的数学现象,从而计算出兔的数量。在鸡兔同笼问题上,探究问题的本质,用同样的策略解决“硬币问题”、“龟鹤问题”等。
         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的问题是强化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数学知识及规律,有意识地将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联系,并学会从复杂的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学生的数感升华为数学素养。
        数感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与提高学生的素养,而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师要不断联系生活,创造性使用教材,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