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梅
宁夏宁东管委会宁东学校
新世纪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做研究型的教师、做终身学习的教师。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坚持做到终身学习。为此,有幸参加了暑期培训。
培训收获颇多,就不一一道来,我就培训时的一个撕纸折纸游戏感受、感悟与感想与同行分享:
天气炎热,老师们被一波又一波的热浪和困倦袭击着,但听一声爽朗的“老师们,谁是今天最美听讲教师?”免去了惯常客套,一句话使沉闷的气氛活跃起来———我想这或许是师者魅力所在。此时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种敬佩得到升华:身为教育部国家级培训专家,他介绍自己姓“华”,身着朴素的华老师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学者型的儒雅的质朴。
华老师的肢体语言透出的亲和力紧紧地吸引了听众的眼球,他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几张白纸,人们期待这几张白纸伴之而来的精彩。
华老师说出游戏规则:每人将手里的白纸对折,撕去右下角;再对折撕去左上角;然后重复上面两步。最后,有六位老师随机抽出站在华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游戏。其中有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幼儿园园长及一线教师,六位教师具有相同的角色:都是华老师的学生。按照华老师的要求进行撕纸折纸游戏。我也积极体验游戏活动。
按照华老师的要求,将纸折了撕撕了再折,几分钟后,华老师要求大家展示作品。在展示之前,先让大家猜猜对于相同的要求下,每个人撕出的图形是否相同,有两种声音:相同或不同。最后,华老师让前面的老师展开了他们的作品,在作品展开的那一刻,我们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发出了惊讶的声音。惊讶之余,我们看到作品形状大约以下几种:
接着,第二组游戏开始。游戏的要求更具体了:左右手抓纸,右手偏向左手的一边对折,左手抓开口,右手抓折痕,右手撕右下角;左手抓下、右手抓上,右手向前下对折,撕右上角;按第一步对折,再撕左下角;按第二次对折方式,再撕左下角。在分享成果之前,还是引导大家猜猜纸的形状是否相同?有了第一次的经历,认为结果相同的人数明显减少,华老师引导思考相同或不同的理由。有人认为,这次的撕纸要求更细化了,要求多了,那么结果应该是相同的;还有人认为,虽然要求相同且细化,但用的力度有所不同,撕折的位置不尽相同,结果应该不同…伴随着大家的猜测,华老师又随机抽了六件作品,看到展示的作品,我又一次感觉到了惊讶,更为幽默的是一位老师的作品竟撕成了两半,这位老师的话让在座的老师捧腹大笑:“和其他老师相比,我就是一位差生。”
第二组的作品大抵有以下几种:
一、我的感受
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游戏结束了,我们不禁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会产生了哪些挑战性的问题?教育就是这样的吗?对教育的认识是什么?哪些行为是正确的?
通过亲身体验撕纸折纸游戏,首先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学习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亲力亲为,共同参与的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有华老师撕纸折纸,结果应该是很标准的图形,但我们所有参与培训的教师充其量就是一位观众,永远没有那种身临其景的感受,也就没有了很深的体会;第二,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灵魂的个体,我们提出的要求是相同的,但对相同的要求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应该有客观的认识与评价;第三,我们应该懂得教育不是电子产品,绝不是一个模子里众多的复制品,而是eh一个个有个性的鲜活的灵魂。
二、我的感悟:
感悟一:重树教师观
撕纸折纸游戏一,让我感悟到: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对象、学生认知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相同的要求,教育的结果是有差别的。
感悟二:更新教学观
撕纸折纸游戏二,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太多,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也就太多。教育是开放的,思想也是开放的。教师的教不可能替代学生的学,反之,学生的学也不可能把教师的教从根本上移除。当我们还在尝试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时,华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深刻的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做到使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跃起来。
教学相得益彰,正是因为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正是因为学生活跃的思维,因而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灵感。
三、我的感想
感想一: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因为岁月流逝,年华老去,耗尽我们的一生。回顾我的教学生涯,二十岁时追求自我;三十岁时塑造自我;四十岁时完美自我;五十岁时竭尽全力好自我。我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无愧于我心,无愧于我的学生。华老师的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了教师职业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内在的尊严就是“身为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技能,并且与学生共同成长”。
感想二:通过培训,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使自己使学生明确:我的目的是什么?没有目的,切莫迈出双脚。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懂得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能够实现心中的理想。
感想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有人认为,学生分数仍决定着学生的后期发展、决定着教师的评优选先。听了华老师的讲座,讲座中的一句话对我的内心产生震撼:你不必追求优秀,但你可以做到良好!教师不能为了自己区区的一点利益片面追求分数而剥夺孩子享受幸福的权利。
感受较深,感想较多,感悟较透,不能一一道出,带着几分回味,几份收获,希望我的感受、感悟及感想能伴我在教学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最后,用华老师的一句话做结束语: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懂得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学生幸福的人生,是为了学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