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身份证号码:41088119870409****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正在不断崛起。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遮风挡雨,而是对环保和舒适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配式建筑的诞生从多种角度满足了人们对多样化建筑物的需求。同时,装配式建筑也打破了传统建筑施工时间长、效率低的局限性,在建筑工作上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装配式;结构;发展前景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逐步趋于多样化,在传统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多种新型技术形式,预制构件作为重要方式,能够有效优化建筑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以预制构件为基础所形成的装配式建筑形式引领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可兼顾安全、质量和效益等多重要求。装配式建筑的顺利施工建立在科学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下面针对相关设计工作展开探讨。
1装配式建筑概述
装配式建筑是在构件预制厂将梁、板、柱、墙等结构构件预先生产,统一转运至施工现场经焊接、螺栓、浇筑等施工将这些预制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建筑。我国在20世纪50-80年代开始发展装配式建筑,其所具备的各类优势促使其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当前,节能环保标准及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推动了预制装配式住宅在我国的推广,装配式建筑研究、应用不断增加,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已与初期存在较多差异。但由于装配式建筑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其应用受到一定阻碍,各地设计人员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经验欠缺,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与生产厂家未能有效对接等问题,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充分掌握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并加强各方沟通,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能够适应当前状况的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及经验,为我国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2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2.1构件拆分设计
预制构件设计期间要参考生产单位生产工艺水平,确立最为合理的尺寸,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结构间的误差,努力避免因尺寸问题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关注施工单位吊装工作水平,合理选择吊运方式、位置等细节。部分单位将构建进行拆分主要是为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和优化施工流程,利于对各个现场施工节点进行把控。另外,还要关注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确保建筑施工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安全性。而且,设计人员要考虑结构安全性及构件运输、安装等方面的问题,综合多种环节的需求,不断调整预制构件拆分设计,才可以使设计更为合理。对于预制构件的拆分需要以把握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受力情况为前提,在掌握现浇与预制范围时,明确构件拆分位置,明确后浇区与预制构件间的关联。结构拆分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构件类型,确保建筑结构总体的合理性,必须掌握相邻构件拆分情况,合理选择构件接缝位置。例如:剪力墙结构拆分装配设计时,要尽量选择T型剪力墙,避免拆解得较为分散;对于需要增加翼缘的剪力墙,要保证翼缘长度设计合理,减少边缘构件浇筑长度影响现场施工。
2.2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
剪力墙结构应用比较广泛,多用于住宅类建筑工程项目建造中,这种结构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满足使用需求、结构质量良好等。设计师需要根据住宅类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模式,通常情况下,有两种备选模式,分别为半预制模式、全预制模式。设计师要想保证装配式建筑剪力墙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需要科学设计承重墙,尤其是两侧山墙的抗侧力;严格控制钢筋的强度与直径;随时注意施工现场情况,保证各个构件的连接更加紧密,有效避免出现钢筋变形的情况。
2.3框架结构设计
从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总体来看,框架结构体系占有重要地位。与剪力墙结构相比,框架结构的质量相对较轻,而且在材料的运输过程中也比较方便。此外,类似的框架结构在楼层偏低的建筑施工中应用较多,迎合了目前绿色环保的基本理念。框架结构在施工过程当中的预制叠合板和叠合梁都是提前从工厂生产出来的,之后再通过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焊接和浇筑最终完成施工。框架结构的设计环节应该重点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在框架结构中的焊接设计上要重点关注,充分考虑其能够承受的抗压情况,针对位置的差异也要采取不同的焊接方法。同时轴力和剪力都是影响框架内部载荷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结构设计的计算工作上可以分步进行。第二点就是要保证框架的整体设计一定要有平整性,尤其是要保证框架内部支柱的稳定程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框架内部结构中的梁柱中心线一定要处于同一平面内,并且方向一致。第三点,对于装配式建筑中的梁和柱来讲,在交接处要以刚接点的方法进行,使底部筑基更加牢靠,混凝土的等级一定要在C30以上。
3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
3.1多种结构形式的并行发展
装配式建筑具有多种不同结构形式,包括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木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混合结构,同时装配式结构还涉及多种不同材料、专业、技术等。综上所述,在未来发展中,装配式建筑势必会以多种结构形式并行方式进行发展,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在同一建筑工程中有效融合不同材料的预制装配式部件,充分发挥出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与积极作用。
3.3信息化技术的提高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出现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即BIM技术。通过运用BIM技术,能够更加形象、具体构建建筑模型。通过有效结合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形式,可以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过程中科学布设预留管线,可以对施工现场装配形式进行仿真模拟,能够确定出最为合适的吊装方案。另外,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通过运用BIM技术,能够获取装配式部件数字化信息,能够构建完善的装配式部件数据信息库,进而能够共享数据信息资源,有助于动态管理模式的实现,有效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质量。
3.3一体化生产
随着装配式建筑形式的不断快速发展,在未来中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生产是一大重要发展趋势,其中,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生产,就是指设计、加工、生产、安装的一体化。通过进行一体化生产,能够对装配式建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同行业之间可以互相协作,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能够有效调配不同建设资源,能够对不同建设环节进行更好地把控,有助于建设资源的节约,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语
装配式建筑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领域取得广泛应用,相比于传统现浇建筑施工模式,其在结构稳定性、施工安全性、经济效益性等方面都具有更良好的表现。但装配式建筑结构依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鉴于设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设计者需要正视问题,积极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法,结合经验和理论,提高装配式建筑结构的设计水平,为正式施工提供正确的引导,助力于装配式建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李唯馨,李振霞.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设计要点及发展趋势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02):98+100.
[2]刘洋.基于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J].门窗,2020(24):160.
[3]刘翔青.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及结构设计要点分析[J].安徽建筑,2019,26(10):235-236.
[4]赵志华.试析装配式建筑结构的设计要点及相关探讨[J].智能城市,2020,5(11):57-58.
[5]刘翔青.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及结构设计要点分析[J].安徽建筑,2019,26(10):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