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物设计理论的景观设计发展方向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李济海
[导读]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社会生产力也从工业革命的时代变成了信息革命的时代。

        李济海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000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社会生产力也从工业革命的时代变成了信息革命的时代。18、19世纪伴随着各种知识的发现,特别是大量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人类的设计行为也因此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同时设计的重要性变得尤为特殊。到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也从以自然造物中心向以人工物中心进行变化,人类开始进入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时代。
        但是随着这种设计行为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大量生产引发了大量浪费,到底什么样的人工物是我们真正所需的,这些设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所谓的人工物设计,应该是思考“人在一个设计好的人工物中得到了什么,这个人工物能给人带来什么”。
        人工物作为一个大的体系,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的总称,在景观设计领域,到了21世纪,景观设计会是朝着什么样的形式去变化与发展呢?

1、具有成长性的景观空间与环境的时间属性
        我们设计任何一个人工物,都是通过制造到培育,进而促进人工物进化的一个设计过程,同时从人工物设计理论来考虑,人工物设计是一种由“人工物的生命周期时间轴与社会、用户、环境等关系性空间轴交织而成,并在其相互作用下获得的最佳解决方案”。
        因为人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环境一定是会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各种变化而不断的生长适应,进而营造出一个更有利于当下人的生活、文化的空间。以前追求短期效率的设计会伴随着人类生活、思维、文化的变化,而逐渐变成以实现生命般活跃的设计为目标,这就好比是人工智能。
        所以在整个人工物设计中,在景观设计中,所谓的“时间性”是非常重要的,其“时间性”主要表现为环境本身的发展性。
        景观设计中对于“时间”的表达,常以空间的广袤来表达时间之长(久),以空间之阔狭,表达时间之缓急,这是通过具象来表达的方面,是通过具体的“空间”来实现“时间”的特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理解,时间意味着空间的变化和运动,身处于环境之中的人们,是能感受到这样的变化的,而这是通过人们的感官而达到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体验”。
        
2、关于体验过的环境、环境和人际关系性
        这里所说的“体验”在人工物的发展中又引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是关系性的。其实之前的“培育”就是关系性的一种表现。在景观设计中的关系性应该从人和环境的互动方式来考虑。
        体验感是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强调人在环境中,对于景观的解读,人在环境里面或是人在环境外面而有不同的解读。前者反映的是景观的构成要素,后者只是人对景观的印象。这样看来,景观不是人们所看到的对象,而是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东西。景观是一种有社会生活的空间,也是人与环境的有机统一体。
        反映现代文明的各种现代化景观设计,突出了“时间”所具有的近代性和现实性。我们日常概念中的“时间”是对事物变化“过程性”的人为度量。从这一点出发来理解(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同自身所存在的那段时间轴是牢固联系着的;因此意味着这种文化的不可逆转,不可置换,不可更改的凝固性。
        景观设计,是现代人“充分考虑生活的功能和愿望需求,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是“最大限度地带来方便、安全、和谐、快乐”。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当下生活的人们所需要的,正是“基于整体体验创造最好的关系”的设计手段。

3、人与环境的羁绊——关于感情、环境和人的价值属性
        环境的存在价值和人的价值观比以前变得极为重要。
        在环境空间中,人的行为因素极为重要,人的各种活动也是环境空间的一种补充、诠释。

说起来,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环境空间的存在价值。而且,环境和人际关系可以通过人的感情来维持,这也是人与环境的羁绊。
        “人类在环境中得到了什么,这个环境能给人类带来什么?”例如,旅游景点的设计,往往是将游客作为外来人和本地居民分开,这种设计容易造成游客的孤立。虽然游客想在观光地得到轻松的时间和悠闲的心情,但更深层次的还是希望得到一种感情。旅游景点应该给人什么样的东西呢,得到购物和欣赏风景等等都是一种手段,但这不是最终目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本质即是一种经济关系,所以这种希望得到的感情的本质也是一种经济关系。
        这个“感情”的设计最重要的是环境本身的存在价值和人的价值观。不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环境哪个好,为什么人对自己的故乡和普通的城市的心情完全不同!显然未来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以人类的感情和强烈的羁绊为目标的设计。
        具有“感情”性的景观设计就表现在其也是一个特别关注交流的设计。为了实现交流而进行设计,所以这种设计本身也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是人与环境的交流媒介。

4、关于群体化的景观设计、环境的复杂性
        现在的景观设计需要比以前组合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应对信息化时代信息大爆炸的错综复杂性。因此,今后的景观设计方向不是孤立的单一化,而是群体化、多功能化的空间设计。
        这种群体化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分析并阐明该群体中的各种功能、关系、文化的综合性,相互的羁绊性,将景观引导向具有更强生命力的方向。
        众所周知现代设计提倡“更容易使用”和“简单化”,从现代主义开始,也在以这个目标进行发展。从基于人体工程学角度考虑,这没有错,但这并不是未来人工物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的简单化,一定是高度提炼、删繁就简的,但这种简单化如果没有任何信息赋予其中,对于任何一位使用者而言,这样的人工物的有用性就会变小,最后就会被抛弃。
        东方文化下的环境空间,从传统来看,是一个“非个性化空间”,即“群体化空间”。这正是和西方环境空间的不同之处。未来的中国的景观设计,必须构建两个“群体化空间”的目标:一个是空间组合的群体化,换句话说就是物质空间的群体化。比如中国的院落构造的建筑作为群体化空间而存在,是为了人们交流而设计的。另一个是能够理解环境的人的群体化,即以平民化空间为目标。例如,中国大部分的传统建筑空间都是作为住宅的原型而构筑的。前者关注环境(人工物)的复杂性,后者以容易理解环境(人工物)为目标。
        
5、环境文化的精髓——关于人类文化、环境的文脉
        以上的认知可以归结一个因素,这是文化的特质。
        所有的人工物都有自己内在的文化性,景观正是将属于人工物的环境、自然物的环境与人相融合,通过时间的发展和关系性、价值观和复杂性的整合,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文化性。这就是设计行为本身的目的——人工物的设计应该设计对人有用的东西;通过人的价值观来决定人工物的文化因子,人工物的文化性影响人的价值标准;这种人工物的复杂性不是功能的复杂性,而是心理的复杂性,是有生命的文化,可以实现其复杂性。从这个有生命的文化到有生命的环境进行设计,是文化和环境(人工物)的存在方式。
        另外,还有一种复杂性的表现是文化的复杂性,未来的景观环境不是表现某一种文化,而是表现多文化中和的形象。在人工设计的时候,融合了怎样的多种文化,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多元文化中和环境(人工物)设计的重点是非极端、融合、共存、包容等多种因素。这都是人工物设计的最高境界。
        
        未来的景观设计要素中一定是有安全感、舒适感(人类生理上要求)、区域感(计划自己的领域,尊重他人的领域)、归属感(自己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在环境中存在自己的形象)因为有共同的认识感(通过交流,具有合理范围的虚荣心,体现自我)、参与感(主动和环境融合的人的行为)等象征,人的行为也基于这样的要素进行,因此人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良好的环境设计必然给人一种“家”的感觉,这是人类环境最大的“文化性”。


作者简介:
        李济海(1980.12—),男,汉族,籍贯:湖北武汉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工程师,本科,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