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盛禄 张晓明
杭州和乘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师致力于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来应对千城一面的的城市问题。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实践
引言
融入地域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是当下建筑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建筑空间形态的布局、围合界面的装饰手法以及具体的地域元素,如地方材料和手工艺技术等,来活化装饰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立意。也赋予建筑以地域性内涵和趣味性的环境氛围。
1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概念
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相同,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差异。地域性差异包含“空间”与“时间”,体现再“自然地理”也体现在“人文地理”上。空间上包含,地域地带,地形地貌,山脉河流,物理气候,动植物分布等因素,时间上包含政治的变迁,民族的衰亡,传统基因的遗传,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因素。自然地理多与空间条件相关,人文地理多与时间状况有关。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媒介,对外应该形成适宜的外部环境小气候,对内应该拥有适宜的室内环境。建筑的地域性分为两种:广义层面来说,指的是建筑结构体系处在不同区域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具体说来,建筑设计是受地理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等等空间因素的影响,同时地理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人文因素的差异经济社会的差异,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就算处在同一区域,受小环境差异的影响,建筑的设计同样也可以存在很大的不同。狭义层面来说,指的是小区域范围内建筑设计的不同特点。如基地条件,地形高差,周边环境条件等,这些条件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更为具体,与建筑体量、平面、空间设计密切相关。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不同项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2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应用
2.1建筑朝向、形体和间距
地域性建筑经过历史时间的积累和筛选,累积的建筑智慧对于场地条件有很高的适应性,发展出的建筑朝向、形体、间距都是对场地的风、光、热、声环境等组织利用的结果。通过这样被动式的处理,节约了建筑保持舒适内环境的能耗。建筑应该朝着最有力的朝向展开,建筑尽可能的南向,确保对自然光最大程度利用;保持南北通透,同时应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将自然风引入室内,确保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如在南方夏季炎热地区,应让建筑朝向面向夏季主导风向(30-60°夹角),而在北方寒冷地区,朝向则应避开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建筑形体越集中,体形系数越小,建筑与环境的能量交换越弱;建筑形体越集中,体形系数越大,建筑与环境的能量交换越强。如南方地区建筑形体多利用架空、室外中庭等加强建筑通风,北方地区则由于气候寒冷建筑形体采用规则紧凑的布置。建筑间距同样与场地物理环境关系密切,需要设计师合理把控。
2.2对人文环境的回应
如果说自然环境决定了建筑的物质,人文环境则塑造了其精神。现代主义在风靡全球之后又迅速为人们所厌倦,正是因为其缺少了文化的因素。建筑一方面承担着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角色,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受到地域文化的滋养,又通过反哺,使文化的薪火愈发旺盛。现代建筑除了对自然环境作出回应,也应该同时体现出当地的文化意象。建筑是时代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仍通过模仿传统样式或粘贴传统元素无异于新瓶装旧酒,俗不可耐。就目前来说,最好的方式应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提取出新的形式与内容,再与建筑进行结合。在这一点上,已故建筑师贝聿铭无疑是集大成者。在苏州博物馆中,贝聿铭将庭院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穿插,虚实交融、旷奥兼用,让游客如同置身于园林秘境。建筑形式上,采用黑白灰的色调,白墙黛瓦、入口处的山水小品等都将中国江南水乡之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2.3地域建筑的表达
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基地的环境以及建筑师自身等因素对地域建筑的设计策略均有一定影响。传统建筑传承的要素因不同城市的文化而不同,例如河南三门峡以地坑院为主,福建以土楼出名,以及西南地区有吊脚楼,等等,每个地方提取的建筑元素不同。基地环境会限制建筑的布局及形体的产生,例如,大唐西市博物馆的选址位于九宫格之内,对于建筑的尺度和空间格局有一定限制;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位于校园之内,建筑材料和建筑的形式语言使其改造之后的建筑自身也成为一道风景线。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改变,并与西方国家有了更多联系。一部分建筑师学习的是传统中式建筑教育知识,一部分学习的是国外建筑知识。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建筑师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更多倾向于选择尊重传统文化的设计策略,相反拥有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倾向于以反抗手法来设计理想中的地域建筑。
2.4建立场地秩序
综合体建筑作为城市层面微观角度的介入单元时,应尊重原有场地的图底关系及肌理构型,复合化建筑功能、集约化建筑布局,同时通过弱化建筑单体间的连续延展性,使得巨构建筑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消解建筑体量,始于对地域本土的关注,最终回归建筑对场地环境的回应。因此在建筑设计层面,首先应注意与周边不同城市空间属性的对话方式与自处姿态。如面对公园等景观面尽可能打开呈吸纳之势;面对办公娱乐用地等可在连接界面上相对硬处理,保证综合体的完整度,塑造有松有紧的围合界面。其次打造公共空间。公共性是高层建筑综合体需要解决的社会功能,以开放的姿态打开底部空间,形成自然的广场,吸引的人流与公共活动的发生将延伸引入进建筑空间。最后形成高低有致的空间序列。形成以主塔、副塔为核心,配合商业区、连廊、中庭等其他空间,组合成整个空间体系,赋予核心区足够大的体量保证对场地的控制,完善综合体构图,提升建筑气势与空间领域感。高层建筑综合体一般带有复合化功能属性,这将给建筑群带来容纳更多活动的可能性,人们活动的丰富多样反过来也会提高建筑空间的活力与利用率,从而带动建筑群与周边区域的发展。根据功能与业态的不同可将巨构的空间消解为多个单元,不同单元的交汇处形成的灰空间既是公共功能的安身处,又是面向城市环境对话市民广场的重要媒介。同时,为了消解高层综合体建筑庞大体量带来的距离感,在底层近人尺度上应保持友好开放的界面,一方面吸纳了广场上汇聚的人流给综合体带来更多活力;另一方面建筑边界灰空间的营造可为公共活动增添趣味,以此达到建筑和城市间良好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有效发挥。
2.5提取地域文化原型
在建筑设计层面,可以尝试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要素作为线索,从当地丰富的文化,如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等中找到具备普遍意义又彰显特性的原型符号,通过将其几何化、具象化从而转变为一种具体的基因植入建筑中。例如在沿海地区的实践创作中,可采取海浪这一原型,应用于建筑的空间造型与立面设计中,将其肌理通过提取、糅合、拟态等具体操作,形成水平向的波形条纹,同时在纵向上根据造型的不同倾斜角度渐变,以打造层层叠浪的韵律感,便可演绎出一种自由奔放的沿海城市韵味,从而兼具自然美学与地域风采。
结语
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是文化包容性的重要体现,将文化中的山水之美、装饰设计、空间构图等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以展示不同的建筑设计美感,为人们提供不同的建筑美学体验。不仅如此,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载体,以建筑为载体的文化融合,能够为新时期的地域性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并赋予现代建筑以“灵魂”,丰富建筑设计思想,使建筑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帅.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2]涂慧君,李嘉乾.当代体育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简述山西芮城文化体育公园的创作思想[J].新建筑,2019(3):54-57.
[3]陈业鹏.地标性建筑的地域性思考[J].城市住宅,2020,27(1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