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 上海市??200135
摘要: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设计规范、图集、标准不够完善,设计过程与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严重脱节,许多设计人员按照现浇建筑设计,后期通过生产厂家再次进行深化设计,甚至导致构件生产、安装环节出现尺寸不符合,管线碰撞问题严重,最终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及后期运营的使用。因此,如何做好设计、生产、采购与施工之间的关系,使各阶段、各参与方之间信息畅通,成为解决装配式建筑过程中数字化管理的关键。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装配式建筑成本风险评估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于全寿命周期;装配式建筑;成本风险评估
引言
随着城市化发展脚步加快,以现浇为主的建筑施工模式已逐渐不再适应当前发展环境,而转变为以装配为主,现浇为辅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模式。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而言,有较少的施工人员,施工工期短,环境影响小等优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有些国家由于住房紧缺,就率先开始使用装配式建筑,且已经成为主要的住宅生产方式。虽然装配式建筑有许多的优点,但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建造方式,受到了技术、产品需求多、成本高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怎样降低成本风险因此也成为不少专业人士研究的热点。
1装配式建筑相关特征
装配式建筑在建筑行业中是一种全新的建筑施工技术,相较于混凝土建筑来说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这种施工技术对于施工要求以及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根据设计要求逐步进行。第一,装配式建筑所需要的各种先进的构件要在施工开始前全部制作完成,并且保证构件质量合格。提前备好构件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效率,提升建筑质量以及节约施工所需成本;第二,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全新的建筑方式,我国缺乏相关的施工经验以及资料记载,因此,为了能够使装配式建筑能够顺利施工,在装配式建筑进行时工作人员需要细心做好各项工程规划以及质量检测;第三,为了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以及工程质量,避免对用料的资源浪费,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构建生产与构建组装分开进行推进。除上述要求外,提前制定好各种施工方案,能够有效保障各类材料的运输,从而使制定的施工方案更加符合实际要求。
2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2.1施工技术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操作难度相对简洁,难度较低,但另一方面,这种建筑技术起步时间较晚,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提升,缺乏相应能力与实践经验,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对坐浆、注浆的时间频率把握不准确也会使整个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由于上述原因,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更多。对于这类状况,需要工作人员改良自身的工作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也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2.2人员层面的关键因素
当前部分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存在专业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预制构件的生产中,生产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构件生产技术和知识,缺少对预制构件质量控制的意识,不能通过有效地举措来保证预制构件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现场施工作业中的构件吊装人员、安装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不能仔细地按照特定工艺进行施工,施工过程简单粗糙,留下质量隐患。
2.3材料层面的关键因素
预制装配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着建设的质量,但是,当前一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环节、预制构件定制环节等,都没有充分关注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标准,尤其是采购的过程中,只重视成本造价方面的控制,忽略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开展,这样难以在工程中有效控制预制构件的产品质量和装配操作的施工质量。
3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装配式建筑成本风险评估研究
3.1装配式建筑风险因素清单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服务期限是从策划决策阶段到拆除阶段。
相关资料显示,项目前期成本占全寿命周期成本的5%以内,建设期的建造成本占27%~28%,运营、维护、翻新、拆除的成本占全寿命周期成本的60%~66%。可以看出,运营、维护、翻新、拆除的成本在全寿命周期成本中占据大部分比例。(见表1)。
3.2熵值法识别装配式建筑各阶段关键风险因素
根据表一所列风险因素编制了一份五点调查问卷,查阅建筑项目的六名专家获得了建筑项目五个阶段每个风险因素的说明(见表2)。风险因素权重使用熵法计算,然后根据对每个因素指标的总体评估计算两者的总和(见表3)。在对上述综合评估表进行排序后,我们发现建设阶段的综合评估价值较低,该阶段的代表性风险因素更可能存在,风险相对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建设阶段,并采取以下措施。
4风险防范措施
4.1加强企业安全管理重视度
企业在施工开始前需要提前要求专业人员对整个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考察。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重视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树立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的建筑楼层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对高层建筑,企业必须加大投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重于泰山,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相关企业不能重效率而轻视安全,对于相关责任的划分要明确化,提高安全责任生产机制,开展安全防控工作,只有这样,企业的后期发展才能顺利。
4.2其他管理措施
首先,采用精细性的管理方法,按照工程的具体情况,为管理人员提出有针对性的现场管理计划和方案,并且预测可能会发生的质量缺陷和隐患问题,做出相应的防控,保证工程的建设水平。其次,创建与具体工作内容相契合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权责利,用合理的制度增强现场所有管理人员的工作自主性和热情,对于质量控制方面的管理人员,设定质量管理目标,确定奖惩制度,赏罚分明,就可以对管理工作起到积极地调动作用。第三,在有关的管理领域中引进信息化的技术措施提升管理能级,例如:使用BIM技术进行装配式建筑管理。①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库房堆放数字化。在生产、采购运输阶段,装配式建筑生产厂家可以通过已建立的BIM信息云平台获取装配式建筑BIM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中包括工程项目的基本信息、预制构件信息等,厂商可以调取标准预制构件库的预制构件的信息,或者根据甲方的需求进行个性定制,实行柔性化生产和采购管理。使用RFID标签编码和二维码相当于给每个构件标上个性标签,信息具有唯一性,确保各阶段构件在生产、运输、吊装、运维过程中信息统一性,各参与体可以对构件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沟通,解决了设计、生产、施工脱节的问题,同时采购者通过云平台与生产厂家交流预制构件的供应要求,减少现场大批量与之构件堆放的压力。②运维过程信息化、可追溯化。传统运营管理工作中,一般是应用手写记录方式,工作量大,在装配式建筑中,有多种类型的机械设备、自动化设备,监控难度较大。在BIM模型中,记录着构件的各类信息,方便相关人员的随时调取、查阅,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在运维阶段,运维管理人员通过扫描FRID信息标签或二维码,利用“云平台”预制构件中的数字信息,及时跟踪构件的使用位置,一旦发生后期的质量问题,运维人员及时调取相应的预制构件型号、参数、生产厂商、安装人员、运输人员等的重要信息,可以将问题从运维阶段追溯至生产阶段,明确责任的归属,找出问题的原因并进行理,可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信息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使用了全寿命周期的评估方法进行风险因素分析,通过分析影响成本的风险因素。结果表明采用全寿命周期评估方法对装配式建筑进行评估,实现了预期的分析目标,为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促进装配式建筑可以更快的发展。但由于影响装配式建筑成本的风险因素诸多,还需要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资源.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9.
[2]张宏,裴耘.基于PPP模式的装配式建筑项目风险评估与分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9,11(04):379-389.
[3]徐珊.EPC模式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9.
[4]董继伟.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5]裴耘.基于PPP模式的装配式建筑项目风险评估与分析[D].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