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大桥主体工程景观设计实践与实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9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4月10期   作者: 欧阳琼
[导读] 对港珠大桥主体工程珠澳口岸大桥管理区,管理养护中心,东、西人工岛,以及三座航道桥的景观设计实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欧阳琼
        广州道灏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对港珠大桥主体工程珠澳口岸大桥管理区,管理养护中心,东、西人工岛,以及三座航道桥的景观设计实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通过在港珠澳大桥系列景观设计项目中对于景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突出景观的人文属性、打造可持续化景观等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的贯彻落实,阐述了在港珠澳大桥在这一桥梁超级工程中,景观设计如何实践大桥整体设计目标,成为与之相匹配的标志性景观。
        关键词:景观设计;一体化设计;人文景观;可持续性
        
        港珠澳大桥跨域伶仃洋,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长55公里,其中主体工程为桥、岛、隧组合,西起珠澳人工岛,东至海中粤港分界线,总长约29.6公里。在建设之初,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目标即定位为:“建设世界级跨海通道、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地标性建筑。”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景观设计主要包含珠澳口岸大桥管理区,管理养护中心,东、西人工岛,以及三座航道桥的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对于港珠澳大桥的整体形象至关重要,是实现其作为地标性建筑的之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直观的部分。
         1 从区域总体环境景观的维度出发,将建筑与景观进行一体化设计
        早在1999年第20界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宪章》就已提出“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融合”的思想,而在很多项目的设计实践过程中,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经常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不能很好地统筹思考。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景观设计隶属于房建工程,与建筑一起由专业部门统筹管理,建筑与景观设计也在同一个标段,所以在设计管理层面上具备了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条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景观专业设计师在总建筑师的带领下,从项目伊始就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在进行场地规划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需求,同时景观专业设计师也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以真正达成景观与建筑一体化,并融入周边的大环境中,形成整体和谐的大景观格局。
        港珠澳大桥管理养护中心占地约3.67万㎡,建筑面积2.47万㎡,绿地率达71.43%。原有场地处于一个小沟谷中,北面山地有一片荔枝林,场地中间有一条小溪流过,溪水汇聚到东面的低洼水塘里。在设计伊始,我们就提出整体设计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场地的景观资源,顺应场地原有肌理,让建筑、景观和整体大环境和谐共生。
        设计尽可能地保留了北面的荔枝林以及东面的水塘,同时将沟谷小溪顺应建筑的形式调整线型,予以保留,依旧汇入西面的水塘。建筑的平面形式顺应沟谷地形设计,建筑中功能较为独立和集约的大空间,如监控大厅、展览中心、档案中心和食堂,被安排在沟谷处,因借地形由西向东层层跌落。这些大空间均只设置一层,屋顶成为上人屋顶花园,将原沟谷的景观在屋顶得以延续,北面宿舍楼做点状布局,让北面山体的景观从视觉上渗透进来,形成连续的景观。而多功能厅被设置在原山角断崖处,让其能很好地融入场地,而不会过于突兀(见图1)。建筑和景观在整体环境中和谐共生,功能互为补充,是一体化设计的典范。

图1 港珠澳大桥管理养护中心鸟瞰图
        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大桥管理区,总用地面积30万㎡,建筑仅约0.8万㎡,除道路外,绿地占总面积的53.7%。建筑顺应景观的整体线性,在适当的位置将景观做立体化处理,自然形成建筑空间,让建筑与整体景观融为一体。在整体的绿化中,零星建筑融入景观,更能凸显收费大棚作为港珠澳大桥珠澳起点的标志性建筑的这一视觉重点(见图2 )。景观很好地衬托了主体建筑,二者相得益彰。

图2 珠澳口岸大桥管理区鸟瞰图
        无论在自然风景还是建成环境中,景观与建筑总是互为主客体相伴而生,二者在多数时候呈现相互介入、相互解释的存在状态[1]。从区域总体环境景观的维度出发,将景观与建筑在设计之初便进行整体考虑,才能更好的利用原有环境景观,因势利导,让景观与建筑融入总体环境中,和谐共生。
         2 突出景观的人文属性,塑造地标形象
        有人说,环境和景观的区别在于:环境只是维持我们的生物属性,而景观则展示我们的文化属性。景观环境不仅给我们提供视觉审美,而且也在向我们展示其自身、所在区域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之生命力在于:很好地与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结合,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2]。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各部分的景观设计,都在不断挖掘景观的人文内涵,紧扣海洋、三地共荣之主题,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故事,让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识别性、易于记忆的有故事的景观。
        港珠澳大桥的整体线型并非一条直线,而是非常优美的曲线,这样的线型虽然主要出于各类安全问题、海底基础条件等原因而设置,但其整体景观也是重要的考虑条件之一。纵观整座大桥,在海上连绵起伏,如同镶嵌在大海之上的美丽珠链,而三座高耸的通航孔桥好似粒粒珍珠,两座人工岛犹如一对“碧玉”,有“珠联璧合”之意境,也形成了整个主体工程完整和谐的总体文化设计理念(见图3)。

图3 港珠澳大桥全景照片
 照片来源:百度百科
        三座通航孔桥,以海洋相关的主题、三地共荣的情怀为故事线展开。九洲航道桥的桥塔形态以扬帆起航的风帆为主题形象,既契合其为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出发后第一座航道桥之区位意义,同时也紧扣海洋之主题(见图4)。而青州航道桥作为离粤港分界线最近的航道桥,也就是从香港过来的第一座航道桥,其桥塔之“中国结”寓意回归母亲的怀抱、团圆团圆回归、三地同心[3](见图5)。江海直达航道桥最初之设计方案为三根直立的“1”字形塔柱,没有识别性。因港珠澳大桥所处区域属于“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区,设计优化中提出了将中华白海豚的形象抽象化,结合于桥塔设计之中,形成海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同时也寓意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始终坚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尤其是对中华白海豚的关怀,映衬着那句“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见图6)。现在,三座航道桥已经被人熟知为“风帆塔”、“海豚塔”和“中国结”,而其中承载的文化故事也被人熟知,充分体现了其人文价值,同时也是海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海上地标性景观。



图6江海直达航道桥(“海豚塔”)

        珠澳口岸大桥管理区整体景观之“绿色波浪”,则是将流动的海水之造型抽象化,形成交错的线性景观,并向岛尖处形成一种向前的张力,犹如立体欢乐的绿色波浪,寓意着港、珠、澳三地紧密联系、合作共进、经济腾飞。收费大棚作为景观中的标志性建筑,以“锚”的造型抽象而来,有着锚定、稳定、安全之象征意义。
        东、西人工岛的整体岛形以及岛上建筑,如同海上的巨轮,与海洋环境和谐共生,在静态中展现一种动态美。而在港珠澳大桥管理中心的建筑设计中,外立面整齐的竖向分隔条也呼应着非通航孔桥连续的桥柱形象。
        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共同讲述一个关于海、关于伶仃洋、关于粤港澳三地共同发展、关于超级工程建设之旅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难忘。
         3 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对景观的影响,打造易于维护的可持续性景观
        海上环境条件较为苛刻,湿度大、温差大、含盐高、风力强,还时不时要经受台风的考验。特别是东、西两座人工岛居于外海环境中,所需考虑的环境因素就更为突出。
        港珠澳大桥海上人工岛位于海底隧道两端,是水上桥梁与水下隧道的衔接部分。西人工岛为作为管理区,不对外开放,而东人工岛则作为集观光、商业、展览、交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域,对外开放。
        人工岛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环境及气候特点,结合人们登岛观海、安全性及易于维护的要求,将人的活动主要集中于建筑及其前场区域,防波堤上的观景通道也做了充分的安全设计。人们乘车登岛,主要通过建筑端部的观景大台阶层层向上,通过不同高程的休息平台感受不同高度的视线所及之景观,亦可以通过防波堤上观景通道环岛观海。在景观及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主要采用清水混凝土,并加以耐候防腐涂层处理,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在植物设计上,人工岛没有追求大的绿化覆盖率,而是在景观需求与后期维护之间寻求平衡,舍弃了多层次绿化的作法,没有种植乔灌木,只在匝道周边区域设置了局部绿地,种植适应性强的佛甲草,为人工岛增添一抹绿色。
        在珠澳口岸大桥管理区中,设计亦摒弃了精致的节点景观的作法,采用不同高度、不同颜色的灌木,依据设计的图案形式进行种植,形成震撼的“大地景观”,既拥有良好的整体视觉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后续场地功能的持续开发,没有造成太多无谓的浪费。
        港珠澳大桥管理养护中心的景观设计,大面积保留了原有场地的荔枝林、延续了场地的水脉,同时顺应地形进行开发,极大地减少了土方量,既有效控制了造价,同时实现了对原有场地生态的保护。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景观设计,始终与建筑设计统一考虑,并充分考虑所处的区域整体环境的特点、后期维护的需求,同时通过人文故事的融入,形成简洁、优雅、有故事的景观。
        
参考文献:
[1]焦洋,张伶伶,侯旭龙. 区域维度下的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探索[J]. 建筑技艺,2019 (03):68-73
[2]韩素娟.景观环境的人文价值[J].艺术设计研究,2006(04):10-12
[3]苏权科,谢红兵.港珠澳大桥钢结构桥梁建设综述[J].中国公路学报,2016(12):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